一,为什么战国时期魏国的霸业持续的那么短?
三家分晋之后,魏国分到了山西西南部的河东地区,这里农业发达,经济基础雄厚,加上魏国经过李悝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并且建立了一支以武卒制为基础的强大武装力量,因而魏国在战国初期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到了魏惠王时代,又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迁都大梁,加强对东部的控制。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对外团结三晋,联合韩国与赵国对其他诸侯作战。魏国一度成为诸侯的霸主,甚至率领东方各国,讨伐秦国,一度使秦国险些亡国。
但是魏国的霸业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衰落了,原因很多。
首先,魏国的国土先天上就存在一个致命的劣势,那就是东西国土分散,中间夹着一个韩国,无法集中防御。尽管魏国早期非常注意外交,联合韩,赵,三晋团结对外,但是国土分成两部分毕竟还是制约了魏国的进一步发展。而且魏国东临齐国,西临秦国,南有楚国,处四战之地,地理位置一般。
其次,一系列的策略失误,穷兵黩武,四面受敌。
合纵伐秦,半途而废。对秦国的战争,是在魏国的主导下进行的,一度将秦国逼到了亡国的境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伐秦半途而废。你要么打死打残,打的他再也不能翻身,俯首称臣,要么就不要打,否则他一旦恢复过来,第一个想的就是你。秦国在濒临亡国之际,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商鞅变法,很快恢复过来,而在秦国强大之后,矛头第一个就对准了魏国,不断的对魏国用兵,是魏国被迫重兵防御强秦,甚至一度为了防御秦国还修建了长城。
魏国在建立霸业之后,迅速调整了外交,把矛头对准了“自己人”赵国,同为三晋,之前赵国一心一意的跟着魏国,但是魏国在强大之后,迅速开始入侵盟国,这种策略应该说是失败的。这逼迫赵国与齐国走到了一起,而齐国此时也因为之前对魏国作战的失利复仇情绪很高,因而围魏救赵,在桂陵对魏国取得了军事胜利。
对赵国的行动没有得逞之后,魏国又开始针对韩国,韩国也是一直以来听命于魏国的,是个真诚的小弟,可惜魏国的兵峰再次指向了盟国。韩国也被逼到了齐国的一边,齐国又一次出兵大梁,围魏救韩。
军事上接二连三的失利,不仅严重消耗的魏国的力量,也使魏国霸主的地位逐渐丧失。到了魏惠王后期,随着秦国的再次崛起,和齐国的日益强盛,魏国霸业迅速结束。
总的来说,魏国的迅速强盛和霸业的迅速衰败,有自身地理位置的先天缺陷,更有对外策略的失误。国虽大,好战必亡,再强的国家,如果不讲究外交,一味地穷兵黩武,那么等待他的只会是失败。
(相关图片来源于网络,徽南城意头条号,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看社会百态,聊地方发展,喜欢小编文章的朋友,欢迎点赞与关注!)
二,魏国霸业时间
感谢邀请!
魏国的霸业是战国初期一个现象级的大事,许多人为魏国的衰败感到惋惜,笔者也不例外,下面就来说说魏国!
坦白的说,这个提问不是很准确,因为按照时间来看魏国的霸业并不算短,史学界一般认为,魏国的霸业始于魏文侯斯(前445年—前396年),先后经历了魏武侯击(前395年—前370年)魏惠王莹(前369年—前319年),直到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也就是孙膑庞涓的同门之战以后,魏国才开始衰落,前后持续一百年左右,一百年间,魏国都被公认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帝国,在此期间,魏国向西击败秦国,向东把齐国打的丢盔弃甲,向南打的楚国老老实实,向北越过赵国把中山国给灭了。
东邪西毒南帝北丐,统统收拾一遍,如果把战国初期看做是华山论剑,魏国就是全真教祖师王重阳,当之无愧的中神通!
翻开战国初期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出,魏国的地理位置劣势十分明显,东南西北都是对手,缺乏战略纵深和地理防御优势,面积狭小,这在军事上都是十分不利的。
但是为什么魏国可以在战国初期取得如此出色的成果呢,笔者认为魏国的成果首先是政治经济和外交上的胜利,三家分晋以后,魏国和赵国韩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形成了实质上的盟国,尤其是与赵国的友好关系,保障了北方边境的稳定,确保至少四方有一方是平安的,韩国由于力量弱小,在于魏国的外交关系中处于附庸国的地位,不会对魏国造成威胁,这样,魏国相当于部分代替了晋国的江湖地位,实力远远不止国土面积体现的那么弱小。
从经济实力来看,魏国处于纯正的中原地区,土地肥沃,人口较多,农业发达,物产也比较丰富,物流上的便利在军事上是劣势,在经济上就是优势,由于魏国交通发达,外来流动人口较多,带来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力,尤其是魏国的冶金工业,十分发达,魏国也是战国时期最早以铁器代替青铜器的国家,魏国的弓箭,盔甲在战国初期都是最好的,经济的发达为军事实力奠定了基础。
在此期间,在位的几位国君都是雄才大略之人,魏国是最早实行军事变革的国家,各军兵种齐全,装备精良,训练水平高,后勤保障有力,在战国初期,军事实力是首屈一指。
除此以外,魏国的人才优势十分明显,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皆曾在魏国效力,为魏国的崛起献计献策。
天时地利人和,魏国想不强大都不行!
但是正如许多家族企业一样,随着魏国的发展,各种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在经历了早期各种军事上的胜利以后,魏国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明确的战略方向,军事上的胜利除了确立了魏国霸主地位以外,并没有带来很多实惠,比如削弱对手,吞并对手,长此以往,战争并没有带来自身实力的增长,而随着秦国齐国等的变革,尤其是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国力暴涨,国土面积和地理位置的优势逐渐体现,魏国逐渐被拉开差距,失去了霸主地位。
除此以外,魏国的内部斗争也是衰败的重要原因,
吴起为是魏国崛起的绝对功臣,却因为猜忌逃到楚国,对魏国反戈一击,犀首投奔了秦国,为秦国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商鞅曾经被推荐到魏国却不受重用,孙膑来投奔却被整残废,范雎被逼出走秦国,信陵君不受重用,这些人无一不是独当一面的大才,却不能为魏国所用,反倒便宜了对手。
除此以外,魏国后期的外交政策发生了明显的偏移,四面出击,四面树敌,连赵国也反目成仇,这才有了后来的围魏救赵,至于最终在马陵之战中,大将军庞涓战死,太子申被俘,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前期矛盾积累的总爆发。
总结起来,魏国本不具备称霸的要素禀赋,但是因为自身的制度优势在战国初期先人一步,获得了先发优势,如果魏国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进而转化为领土和综合国力的优势,完全可以在统一天下的大业中有一番作为,但是魏国后期的发展缺乏战略眼光,浪费了几十年的积累,当秦国,楚国,齐国等大国反应过来,魏国的政治优势,经济优势荡然无存,军事上的失败就成为一种必然。
三,战国魏国为什么是霸主
魏国持续的霸业时间短吗?
魏文侯公元前400年左右开始任用李悝为宰相,实行变法成为战国初期的超级强国,一直到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后开始衰弱,称霸时间60年左右。
秦国崛起是在魏国马陵之战失利后,也就是秦国是踩在魏国的后来上崛起的,从公元前341年到公元前221年是120年。
但是这120年间,秦国不是绝对的霸主,也就是前期和齐、楚、魏实力相当,乐毅伐齐后,秦和赵实力相当,而秦国达到魏国的巅峰状态其实是在长平之战后,也就是公元前260年左右,到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其实也才40来年,加上秦朝的十四五年,秦国称霸其实也不过55年。
所以,魏国前期的六十年霸业根本不算短。
那么,为什么魏国会衰败呢?其实魏国衰败是必然,魏国之所以在战国前期能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晓,是因为魏国占率先改革便宜,正是因为魏国的变法才奠定了魏国的六十年霸业。但是,魏国改革不是封闭垄断的,别人看你强大了,肯定要和你学习的啊。
像秦国的商鞅变法和楚国的吴起变法,都是建立在魏国变法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和学习才得以强国。
商鞅时在魏国得不到重用,所以到秦国去实行变法,有人说魏惠文王如果当初杀了商鞅就不会有秦国的强大,其实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秦孝公想要变法,说网罗天下贤士赴秦变法,其实就是要找一个明白魏国变法知识的人而已,而当时懂得魏国变法知识,能够拿一本法经走到秦国的法家人士肯定不止一个。
而吴起是在魏国遭到排斥,所以才到楚国去进行变法,也有人说魏国要是留住吴起,早就把秦灭了,楚国就得不到变法,其实这也是不现实了,魏武侯想要发展的方向就是图谋中原,秦国根本不入魏武侯的法眼。
所以,当魏国的变法经验向外传输之时,到马陵之战时,不止是齐国强大,楚国和秦国都发展起来了,就连小小的韩国还整了一下申不害变法。
在从公元前400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的180年里,各国相互倾轧,魏国有机会,楚国有机会,齐国和赵国都有机会一统天下,但是为什么秦国最后能够一统天下呢?
还是在于地理位置,魏国身处四战之地,想要强必须以中原大国的身份震慑四方,若是弱,则被各国欺负,但是你再强也强不过各国围攻多线作战,而你一弱,必然遭到打击,你想要静下心来发展发展经济,搞搞休养生息,人家的军队早就迎上门来了,今天是齐国,明天是楚国,后天是秦国,打你都得排队。而秦国是,我若强,必然东出夺取天下,我若弱,则保境安民守住函谷关就可以了。
四,战国魏国霸权
魏国的霸业持续时间这么短,最大的原因就是魏国的地缘劣势 ,没有之一。
三家分晋以后,魏得山河,赵得良马,韩得精铁,原来晋国总体上的资源变成了三国分享,每一国都远不如晋国强大。但是在魏文侯的时代,其外交手段十分圆熟,经常带着赵、韩两国以三晋的名义与齐、楚、秦交战,战后魏国吃大头,韩赵吃小头,壮大了不少。
但是到了魏武侯的年代,年轻气盛的魏武侯仗着国力强大,四面开片,先后跟秦、楚、齐大战,还跟韩赵掰了关系,基本上战国七雄除了燕国意外都在跟魏国交战。这就导致地缘形势全面恶化,而魏武侯也没能趁优势较大时,在齐、楚、秦里先灭一家,给自己在角落上占据一个稳定的后方。等到魏惠王即位,齐国有孙膑强兵,秦国有商鞅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三大国都强起来了,魏国就成了夹心饼干,只有衰弱的份了。
因为魏国占的地盘在天下正中,围棋中有金角银边草肚皮之说,如果不在开始有优势的时候赶紧占据一个角落,日后就只能变成夹心饼干。相比之下,四角的国家则往往可以变成一极霸权,笑到最后,魏国北边的赵国,南边的楚国,西边的秦国,东边的齐国,日后在战国时代都有唱主角的时候,而魏国在初期独领风骚之后很快就沦为二流国家,沦为各位霸主的棋子。
魏惠王即位后,想要打服韩赵两国,恢复旧日类似宗主的关系,却因为齐国的插手而难以如愿以偿,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魏武卒损失极其惨重。秦国商鞅变法以后,秦军强大,商鞅又用诈术骗取了魏国的西河,从此秦国凭借函谷关和黄河据守,立于不败之地。楚军也在吴起的率领下一度打穿魏国,把魏国分割为两块,最终,魏国的霸业在魏惠王几十年的奋斗中无奈的衰弱下去。
五,魏国霸权怎么失去?
首先感谢回答,魏国的霸业是指文候、武侯还有魏惠王早期。惠王早期时魏国已经到了巅峰,俗话说物极必反,自魏惠王称王以后,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在马陵之战中魏太子殉国,庞涓自刎,魏武卒全军覆没,自此魏国退出了时代舞台。
魏国文候时期,因为魏国地处四战之地,所以魏文侯率先变法,之后魏国独霸中原。魏武侯时期魏武侯任用吴起,训练魏武卒一路南征北战,让魏国国力迅速走上巅峰,但是后期因为逼走吴起,导致魏国一时没有可以独当一面的武将。但是到魏惠王时期,因为魏惠王守着祖业,家大业大的所以就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魏惠王时期秦国有商鞅变法,韩国有申不害变法,齐国有邹忌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但是唯独魏国还在走魏文侯时期的道路,并且魏惠王好大喜攻,最先和齐国称王,把魏国推上风口浪尖。之后就是两败齐国,魏武卒全军覆没,庞涓自刎。这个时候魏国国力出现了口子,死对头秦国趁机发动河西之战,夺走河西;南方楚国也不甘落后开始大肆进攻魏国。
魏国衰败的原因就是魏惠王没有改革,反而一味的坐着魏国霸主梦。导致魏国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而退出历史舞台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cba手游 提供的为什么战国时期魏国的霸业持续的那么短?(魏国霸业衰落)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