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就想知道金庸老爷子,怎么想出这么多武林绝学的名字?
因为金老爷子太博学了嘛。
在金庸武侠里,人物名字和武功名字,都不是拍脑门瞎起的,基本上都有含义。
有些是表达了寄托,有些是出自典故,还有些比较恶搞的。
“六神磊磊”有过文章专门介绍金庸招式和出处,题主感兴趣可以看一下。
这里我只说几个我自己原本就知道的。
郭靖、杨康,是希望孩子不要忘记“靖康之耻”,这是父母对孩子的寄托。
杨过,字改之,是知错就改的意思,南宋有个文学家叫刘过,字改之,这不是巧合。典出《左传》: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阿朱、阿紫,成语“恶紫夺朱”,结合故事情节看,非常有深意,典出《论语》: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木婉清,出自《诗经》: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还有“武当七侠”,名字都是化用诗句的,比如张翠山是化用了欧阳修的词《玉楼春》:
别来已隔千山翠,望断危楼斜日坠。
当然了,武当七侠都是真实存在的(除了殷梨亭原名殷利亨),这个取名的功劳就不算在老爷子头上了。
张无忌、杨不悔这两个名字,结合故事情节,也非常有深意。
再一个小人物寿南山,出场打了个酱油,最后真的高寿,可谓寿比南山。这是老爷子的小机灵。
当然,不能不说的是云中鹤,四大恶人之一,金庸最讨厌的表哥徐志摩,笔名云中鹤。
说武功招式
“凌波微步”,这是我最熟悉的一招,以前为了泡妞专门背了曹植《洛神赋》,第一次看到这个就会心一笑: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少林寺各种武功,这个就不多说了,大多数原本就存在的。同理,太极拳、鹰抓功、大小擒拿手等也就不说了。
代宗如何:小师妹的功夫,出自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降龙十八掌,招式名称都来自《易经》,如第五招“潜龙勿用”,你翻开易经第一篇就是:
“初九:潜龙,勿用。”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
黯然销魂掌,出自南朝文学家江淹《别赋》,老爷子在作品中就引用过这句: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还有很多化用诗句的,比如“无边落木”,是化用杜甫的《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一类太多就不一一举例了,要想知道就去看“六神磊磊”或者多读古诗吧。
以上。
二,金庸小说的武林绝学
金庸武侠一共只有十四部半,但贵精不贵多。其小说除去恢宏大气的江湖框架、性格鲜明的人物以及升华至“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外,武功名称也非常引人注目——就这十四部半的小说里,出现的武功有400余种,仅从数字上来看也能体会到金庸老爷子的用心良苦了。
这400种武功,有学者专门做过统计,其中掌法以及拳脚209种,奇门武功(内功)30余种,轻功9种,剑法100种 , 刀法33种 , 鞭法12种 , 棍枪法23种。这些林林总总的武功,除了历史上原本有之的一部分,其余名称基本是以武功(或习武者)的性格特色,糅合了儒释道三教文化,再加以夸张、变形而得成的。
现实生活中已有的武功不必多说,如小龙女与杨过双修的《玉女心经》,正是全真道的密传内家武功,这里也体现出这一武功与王重阳的纠葛。再如少林《易筋经》,也是明清两朝出现的真实武功,有人说是明代天台紫凝道人假托达摩之名所作,金庸则将其“钦定”为达摩老祖面壁九年所作。又如《游身八卦掌》,更是中国传统武学的经典掌法,金庸的描述也与现实相仿,如《雪山飞狐》中的“(商宝震)脚下每一步都按着先天八卦的图式,转折如意,四梢归一……”。
有趣的是那些虚构的武学。通俗一些的比如说《连城诀》里的《唐诗剑法》,就是简单从唐诗诗句中化出来的,这一点小说中也明说:“你门中这‘唐诗剑法’, 每一招都是从一句唐诗中化出的。”又如《葵花宝典》,这是一部由“前朝宦官”创作的武学,而“葵花”二字也的确与宦官有关。《明史·舆服志 》中有内使监“其常服 , 葵花胸背团领衫”的记载,这里的内使监就是明太祖置的宦官衙门。
《唐诗剑法》和《葵花宝典》算“俗气”的,高雅一些如《凌波微步》,自然源于《洛神赋》;再如金乌刀,小说里也直言是取太阳融雪之意,指专克雪山剑法之意。这一类武功命名也是以武功特色为基础,寻章摘句而成,有如“火焰刀”“枣核功”“开山掌”一样通俗的,也有如“冰魄银针”“软红蛛索功” “百变千幻云雾十三式” “泼墨披麻剑法”一样高雅的。
当然更有趣的是取典更深的武功。谢逊的《七伤拳》,是取典于《诸病源候论》中的医理;《降龙十八掌》,是取典于《周易》;华山派的《养吾剑法》,是取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个典故就很妙,因为华山本有气剑二宗之争,一门剑法偏偏用“养气”的典故,可谓贴切。不过个人最喜欢慕容氏家的“参合指”——这套武功源于“参合陂之战”,这一战是后燕的亡国之战,可以说正扣慕容氏复国之路了。
三,金庸武林绝学招式名称
说起来,可以想到各种各样出彩的名字是一个优秀小说家必备的基本素质,只不过很多人会在人物姓名上下功夫,金庸不但在人物名字上下功夫,还开创性的创作出很多风格迥异,千姿百态的武功绝学,大大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早期长篇小说里面,就特别注意人物名字,比如最具代表性的是《水浒传》,也许是延续“宋江三十六人赞”的一贯风格,对于地煞七十二星的人物,施耐庵不仅给了他们名字,还给了他们相应的绰号,让人一看绰号就对这个人有了大概了解,比如说鼓上蚤,母大虫等等。而《红楼梦》更是把人物名字运用到了极致,每个名字都有符合自身性格特点的含义,还会呼应整个章节,令后人研究它就研究出一门“红学”出来。
在金庸之前,武功招数其实已经有体现,但是不是很明显,比如《水浒传》里武松有个绝技“玉环步鸳鸯脚”,还有一些诸如“八步赶蝉”、“沾衣十八跌”、“五虎断魂枪”等一些经常出现的常规武功。在他之前,武功绝学往往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人物和情节。
而金庸先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派宗师,如何体现一个新字,除了在情节构思,人物塑造等上面下功夫,武功绝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金庸先生博览群书,学贯中西,在情节方面诸多借鉴西方文学的构思,在武功绝学方面就是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现了。在前两部作品《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里,武功绝学就开始一一塑造出来,比如“百花错拳”,步步是错,合起来就是绝技,就特别有意思。而到了《射雕英雄传》里,武功绝学被抬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整部书的重要线索就是“九阴真经”,射雕取得了巨大成功,奠定了金庸武侠小说宗师地位,这样的以武学秘籍作核心的创作手法无疑是十分超前的,事实证明成效也是十分显著的。
我想,正是因为《射雕英雄传》的巨大成功,才让金庸先生愈发重视对于武功绝学的描述,当一个东西能给你带来巨大的成功和利益时,你能不好好研究它嘛,何况金庸本来就功底深厚,塑造一些武功绝学的名字真心不困难。实际上,如果一个普通人不停的去写作,如果侧着一个方面,比如侧重人物名字,侧重武功名称,侧重武器种类,那就会到处查资料苦思冥想,照样可以想出很多精彩绝伦的名字来,金庸“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再加一个《越女剑》十五部作品,这么多的历练想出一些奇妙名字,绝非难事。
在下面诸多创作里,金庸继续延续了射雕的套路。比如神雕里面,李莫愁就特别觊觎师妹的“玉女心经”,到结尾时候,更是引出“九阳神功”,对下一部作品《倚天屠龙记》里的武当派峨眉派以及主人公更是有着巨大的影响。后面作品像《笑傲江湖》,围绕着“葵花宝典”“辟邪剑谱”展开的尔虞我诈,残酷斗争,更是体现了绝学的重要作用。
起名字对于一个经验老道的写手来说,其实真的不难,比如说“降龙十八掌”这个名字,十分霸气,其时对应伏虎拳而来,当然也可以说其他数字,但是明显十八这个数字更有气势。比如“九阴真经”,九乃极数,所有数字九是最大的,彰显武功厉害。后面“九阳神功”亦是如此。像“蛤蟆功”“灵蛇杖法”完全就是仿生起名。而有些武功起名特别有含义,比如“百花错拳”、“辟邪剑谱”名字跟意思是相反的,让人印象深刻。
可以对比看一下,同时期一样出名的几位武侠小说家。古龙对人物名字和武器特别看重,所以有好多好听的人物名字,比如中原一点红、西门吹雪、楚留香、李寻欢……可以说最漂亮的武侠小说人物名字当推古龙。梁羽生对于武功描写也十分细致,武功名字也是颇多,不过他的书基本上都是在一个体系下面,从开始到结束几乎大部分主角都有关联,武功要么是天山体系下,要么是融汇正邪两派,变化的多姿多彩明显比不上金庸的。
至于题主提问的金庸怎么想到那么多名字的,题主如果自己尝试写写小说,自然而然也会想出很多稀奇古怪的名字来,只不过可能没那么高明罢了。
四,金庸笔下的武林高手
作为金迷十多年,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部分武侠历史上是有的,如
1 .少林七十二绝技(一指禅 铁砂掌 五毒掌)
2. 易筋经(实为达摩祖师为缓解僧侣疲倦研究出的一套养生功法,并非内功心法)
3. 鹿鼎记中的内功心法《四十二章经》,在佛家经书中确有其书。
4. 《侠客行》中侠客岛石壁上的蝌蚪文,刻的是无上内功心法太‘’ 太玄经‘’ 出自李白同名古诗《侠客行·赵客缦胡缨》最后一句‘’ 谁能书阁下 白首太玄经‘’。详情可查阅我的头条号文章‘’ 《侠客行》逐句详解‘’
5. 六脉神剑出自医家,六脉神剑主要包含左手大拇指手太阴肺经少商剑、右手中指手厥阴心包经中冲剑、右手无名指手少阳三焦经关冲剑、右手小指手少阴心经少冲剑、左手小指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剑,这是右手六脉,其实左手也有六脉。 详情可参看我的头条号文章 (金庸武侠小说中人物及武功名称来源详解)
6. 凌波微步出自 《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两句。
7. 降龙十八掌 出自易经‘’ 乾卦 渐卦 坤卦 震卦‘’等,分别为第一式 见龙在田 第二式飞龙在天 第三式 鸿渐于陆 第四式 或跃在渊 第五式 羝羊触蕃 第六式 潜龙勿用 第七式 利涉大川 第八式 神龙摆尾 第九式 密云不雨 第十式 突如其来 第十一式 双龙取水 第十二式 鱼跃于渊 第十三式 震惊百里 第十四式 损则有孚 第十五式 时乘六龙 第十六式 龙战于野 第十七式 履霜冰至 十七式合一为第十八亢龙有悔
还有一些是根据人物特点,环境所描写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五,金庸笔下的武林秘籍
大家从小都接触过不少武侠著作,即便是没有看过文字作品也看过不少影视作品,比如天龙八部以及笑傲江湖,这些比较经典的武侠剧不能勾起不少人的童年回忆。而这些作品背后的创作者就是人们熟知的金庸先生。而且大家也注意到在这些武侠剧当中出现了不少武林绝学同样也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这些武林绝学全部都是金庸先生命名的,但这些武功的由来,真的就是完全由他自己想象的吗?并不完全是,至少有一部分武功在历史上确实有一定的渊源。通过一些古代学者的读书笔记,或者是关于武术记载的文献,有一部分高深莫测的武林神功确实在古代曾经出现过。就比如少林寺的易筋经,根据记载,这是明代的一位叫做紫凝真人的道士所作的一本经卷,里面所讲解的都是一些练气健身的方法,并且详细记录了修炼的内容以及一些道家理念。

再比如说降龙十八掌,原本的名字并不是十八掌。在萧峰接任丐帮帮主之后,对以前降龙掌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其中他的义弟虚竹也做了一定的贡献,通过和擒龙功进行融合将原本的掌法整理为十八式,包括是亢龙有悔、见龙在田等招式。因此在这之后,这一武林绝学才正式命名为降龙十八掌,且这些招式的命名都和易经有关,在现实当中,包括历史上并不存在这种武功。这属于金庸先生在武侠小说当中杜撰出来的内容。但是能够对降龙十八掌当中的各种招式进行系统命名,这足以体现了金庸老先生的渊博国学知识。

对于少林一指禅,这门绝学的来历可有些说法了。关于它的出现,还有着一个故事。据说以前有一位禅师,当时佛学禅宗并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僧人的修行讲究的是以缘而顿悟,这特别看重和尚们的天赋。每次弟子们问禅师一些佛学问题,这位禅师并不做过多的言语,而单凭一根手指来指引他的弟子门人。禅师的行为引起了他身边一位小和尚的好奇。有一天小和尚被禅师留下来看守寺院,由于禅师不在,别人只能够询问小和尚。而这时小和尚也学着他的师傅一样用一根手指来和别人交流。

没想到此时别人也立刻顿悟,连忙对小和尚行跪拜之礼。小和尚暗中窃喜,并把这件事告诉了禅师。但是禅师却要求小和尚把之前的动作再做一遍,等到小和尚伸出手指的时候禅师立马用刀将他的手指斩了下来。这便有了一指禅的说法。而且在福建少林寺也有关于一指禅的练功秘诀,被福建南少林称为是寺中上乘武功。在抗战期间,由于寺庙被毁,一指禅的功夫开始向外流,曾经在上海等地也出现过。

其实对武学文化有一定研究的人都知道金庸老先生在武侠小说里面,对于武林绝学的描述和命名都不是完全凭想象来的。在武侠小说当中出现的这些武功,有很多都在武术史上曾经出现或者与之有一定渊源。就比如在心意六合八法拳当中,曾经提到的十二势,是根据自然界的禽兽行为来命名,古代也有关于五禽戏的记载,自然界当中的各种动物,在生活当中的习性能够使得他们的躯体非常灵活。
而人们便在这些动物身上得到启发,将它们的行为模仿,并且记载在健身或者武术的资料上。而且十二势当中关于龙虎鹤豹的动作描述非常详细,贯穿在整套拳法当中,也为武侠小说当中的打斗提供了生动的动作来源。根据这套拳法的拳谱,可以在一些武术文献当中找到他的影子。而其中的动作也和易经八卦当中的一些卦象有关。就比如小说当中手记载的华山派有两位一高一矮的老者,两人使用的都是单刀,而他们的刀法由来也是参照周易当中的两仪四象的说法。

通过对武术史的考证,可以得知这套拳谱是由当年的陈抟老祖所创立的,而最后传给了李东风。本来在拳谱当中还记载了剑法,但是李东风的弟子并没有习得剑法,而单单学习了拳法。不过在华山上面倒是有不少道士仍然在练剑,但是倚天屠龙记里面所记载的华山派并不擅长剑术,由此可见这和拳谱所描述的内容是一样的。不过在金庸小说当中也确实有一部分武功是凭空想出来的。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cba手游 提供的我就想知道金庸老爷子,怎么想出这么多武林绝学的名字?(金庸十大武林绝学排名)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