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一年分12个月,为什么西周金文中会出现「十三月、十四月」?

一,自古以来一年分12个月,为什么西周金文中会出现「十三月、十四月」?

这个问题要分为两个方面:1、「十三月」是一个问题,涉及中国的天文历法历史。2、「十四月」又是一个问题。涉及到西周历法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


这个问题,先要说一下简单的天文常识,反正这些内容应该小学学过,我不知道读者记不记得,不记得和记得我都说一下,看下文就清晰一点。


回归年(Tropical year):

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又称为太阳年。

这个信息古人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获得:星象、测量影子、物候。比如《尚书 尧典》记载的「四仲中星,敬授人时」。



(要注意的是,《尚书》不是一手文献,很多是上古代流传下来,周人记录,汉人整理,不一定可信,后人附会、增加的东西很多,所以,不能说尧舜时代中国古人就能精确测量一年的长度。这些文献真假参半,历史研究就是去伪存真,衡量可信与否)



  • 北半球白天最长的一天,就是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广东佛山、云南开远就在北回归线上。

  • 春分和秋分直射点在赤道。白天夜晚等长。
  • 夜晚最长一天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恰好是南半球的夏天。白天最长的一点。


(以恒星位置为参照物测量就叫做恒星年,因为地球岁差,二者有点区别,稍微长一点)


朔望月:

也就是月圆月缺,古人通过观察月相知道。

完全见不到月亮的一天称叫「朔」,也就是阴历的每月初一;

把月亮最圆的一天称「望」,阴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

从朔到望,是朔望月的前半月;

从望到朔,是朔望月的后半月。


我们知道:

  • 一个朔望月29.530天,那么,一年12个月:12*29.530=354.36。

  • 一个回归年有365.242天(365.242日是121个回归年的平均值)。

那么如何弥补不不一致,古人就采用了:十九年七闰法,

  • 朔望月:(19*12+7)*29.530=6939.55

  • 6939.55/19=365.2394736842105,约等于365.24。

也就是十九年中增加七个月,【12个塑望月】就与一个【回归年】就差不多一样了,而且能与月相对应。

那么,农历闰年则有13个月,383(少见)或384(多见)或385(罕见)天。

所以中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闰」三者配合:【太阳历二十四气】配【太阴历十二月】加【十九年七闰法】,就是我们说的农历,或者叫夏历。「十九年七闰法」把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很好地协调起来,制定出精度相当高并与天象符合的历法,非常牛X的。

置闰方法:

也就是如何将七个闰月,安插到十九年当中,其安插方法古今是不一样的。如下:

1、先秦的时候,闰月是放在年尾。

2、汉初年,是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

3、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任何一个月之后都可以。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一直沿用到今天。


什么叫「中气」问度娘!


--------------------------------------------------------------------


第一个问题:西周金文中为什么有「十三月」:相信答案你也知道,很简单,上面说的【年终置闰】:先秦将闰月放在年尾叫【十三月】。

目前,发现刻有闰月「十三月」铭文的青铜器有六件:



其实,甲骨文中也有很多【十三月】的记录,如《合集2653》与妇好有关的卜辞就有「十三月」的记录:


商代金文也有【十三月】记录:


引自:常玉芝,殷商历法研究,页303


-------------------------------------------------

第二个问题:那为什么又跑出「十四月」呢?不是有【十九年闰七个月】的精确历法吗?也很简单,西周那个时候【十九年七闰法】还没有形成。那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制定【十九年七闰法】的前提是:你必须非常精确的知道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365又1/4天。方如此才能定量分析,然后进行逻辑推理,制定【闰余成岁】的方法,

逻辑推理:前提和形式同时正确,结论才正确。


  • 第一,十九年太长了,当时积累的观测数据还不够,或者说数据容易中断。


  • 第二,观测技术所限:先秦时代的古人,观测太阳的影子也好,观测月相也好、参照星象,哪一天打雷下雨、阴天大雾就完全没有办法观测,利用物候、温度,比如:小草发芽了,布谷鸟叫了,露结为霜、下雪了,这样肯定是不精确。


所以,如果是测量影长的话,「秋分、春分」或者「夏至、冬至」,连续十九年都能观测到,可能性是很低的,需要两代、三代人积累观测数据都未必。


天文学家李鉴澄认为是古人以地为宇宙中央的模型进行观测,测定的日月在天球上视运动的平率,然后数学计算算出来的,这种方法与日心说:哥白尼体系和月亮会合运动方程式算得的结果完全相同。


李鉴澄. (1992). 古历“十九年七闰”闰周的由来. 中国科技史杂志(3), 14-17.



综上所述,西周观测水平和数学水平还不高,导致历法也不精确,人们发现这一年,增加了一个闰月,但是还是无法协调回归年和太阴年的误差,闰而不尽,就在年终又增加了一个月,叫【十四月】,也就是说这一年闰了两个月。


历法对华夏民族这种修地球的民族来说非常重要,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时间不掌握,错过了农时,耽误了播种季节,岂不是都饿死了?帝王还怎么收税?
所以,完善历法是一个王朝的头等大事。改朝换代,都要改变岁首(第一个月),这件事情就叫【奉正塑】。这个天文术语,后来演变成「正统、有统治合法性」的意思。


目前,发现刻有「十亖月」铭文的青铜器有三件:


这一件是宋代人著录的:

甲骨文中疑似「十四月」刻辞不多,十分可疑,有可能不是,非常不清楚。

比如:《合集8966》:

第一,「亖」根本就不清楚。

第二,前面的竖划是10,和疑似是「亖」有个这么大的空位。

有可能数量:510,

第三:很明显是两段刻辞,字大小都不一样。


这个「亖」也不清楚。

常玉芝先生在它的《殷商历法研究》根据卜辞和干支推断,甲骨文中有【闰三月、四月、五月的】,说明殷商有年中和年尾两种置闰方法。

(见常玉芝,殷商历法研究,页303)

注意:这是推断,因为甲骨文中没有「闰」字,也不会有「闰X月」这样的记载。

殷商历法详情和闰月如何安置,我们现在还不是很清楚,争议很大。我也没有研究,就不多谈了。

至于有些人说的甲骨文有「十五月」,那是人云亦云,没有的!我反正没看到任何一片甲骨有「十五月」。



------------------------------------------

古人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十九年七闰法】法呢?也就是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开始知道一年是一个回归年有365.242天?我看了几篇研究天文历史专家的论文和专著,可以这么说:学术界大致认为认为【十九年七闰法】是在春秋末期,战国初年形成的:


我只引用两个比较权威一点学者的结论:上文说的李鉴澄和张培瑜,他两都是紫金山天文台的学者:



张培瑜, 陈美东, & 薄树人. (2008). 中国古代历法. 紫台专著.页3



李鉴澄. (1992). 古历“十九年七闰”闰周的由来. 中国科技史杂志(3), 14-17.



---------------------------------

那么,西周有【十四月】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说明西周的【闰法不明】,那就争议不小,甚至直接挑战《夏商周断代工程》,因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组是按正常历法就行推算的周王在世年份的。还可以推翻《史記》中的某些结论,这个话题就很宏达了,有机会再讨论吧。

中国人对历法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探索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历法就很完备,在地球上看,太阳的运行周期和月亮的运转并不是完美地符合,每一个太阳周期都是12个月亮周期还多几天,这个日数差异一直困扰着古人,直到清代初期才真正用上与现在的一年时间相差无几的历法。

据《尧典》记载,帝尧时期,“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说明当时人们认为一年有366日,还设置闰月。在夏代,传说夏历是“初昏北斗,斗柄悬在下”这天象所在的月为正月——通过观察天象来确定回归年,这个误差其实是很大的,毕竟你靠人在晚上去观察,而当时还要依靠鸡鸣来定时辰,这个晚上观察的时间点就很难掌握了,掌握不好,这个误差就会很大。

商代历法比夏代进步不少,商代开始以干支记日,这个发明一直延续到今天,中间从无误差,使现代学者能通过古代的干支记载来推算当时的时间。商代人们也以月亮盈亏来记月,由于一年是十二次月圆月亏还多几天,于是在年底置闰,也就是在年底增加闰月,不是像现在的农历,考虑节气,而将闰月放在某个月的后面。所以当时放在年底的闰月就是十三月,甚至十四月、十五月,毕竟当时人们对一年的天数观测还不是很精确,有时前几年忘了置闰,导致某一年月份与季节不合,误差较大,于是就在年底多置几个闰月,毕竟月亮一个盈亏周期就摆在天上,大家都看得到,不好糊弄,而一年时间本来就不固定(即使现代的农历,每年天数也是不固定的),所以多一两个月也就多了,只要季节符合了就成。所以现代考古学家经常在甲骨文卜辞中发现十三月、十四月,甚至十五月的记载,其缘由就在于此。

周初的历法继承了夏代、商代的历法,所以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还能发现十三月、十四月的记载,不过据说周公发明了土圭,用以测定日影长短变化,这个就比夏代人观察斗柄方向要靠谱多了,通过圭表,人们且准确地确定出了回归年、朔望月的周期。我国至少在东周,也就是春秋初年,就开始用十九年七闰月法,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很精确地了解了回归年、朔望月的运行周期,此后的历法就比较准确了,十九年七闰月法一直用到现在,历史上也再也没有出现十三月、十四月的记载了。

作为天文历法来说,一年12个月只是现如今人们通过观测得到的结果,就算现在的历法2月份有时28天,有时还29天。所以事无绝对,历法的指定,有的根据太阳对地球的南北变化所制定的,也有根据月球运动所制定的,现在的厉害说他对,也不过是在我们所处的这一段时间是对的,毕竟地球在宇宙中微不足道,太阳也是在宇宙当中不断运行的。

宇宙浩瀚无比,说不定太阳在远古时期运行时遇到的突发情况,或者地球遇到什么突发情况,造成了一些偏差,出现了在一些时期出现了十三个月,或者十四个月呢。

再说,天文历法,也是人对自然不断的认知发展而来的,都是从误差到精确,现在的一年十二个月,可能在5千年后的人类看来也是愚昧无知。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cba手游 提供的自古以来一年分12个月,为什么西周金文中会出现「十三月、十四月」?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