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的字很漂亮却被说成是江湖体,哪位老师能回答江湖体与书法的区别是什么?
江湖体就是毫无章法,随心所欲的写字。不临帖,不讲笔法,不讲墨法的毛笔字。而书法是从临摹开始,从古帖中学习运笔方法,学习字体结构,然后再融会贯通,写出自己风格的作品。
这是个好问题!
简单一点说,江湖体是指没有太多传统根基,但是写得顺溜、花哨或者有自造的一种书写特点。而书法是从笔法、字法、章法、风格韵味上具有传统基础的规律性规则,更重要的是包含着辩证法的。比如:轻重、浓淡、大小、徐疾、疏密、欹侧、收放等等。能够在作品中体现出来。因此,有根本的不同。哪怕同样都看上去很舒服也有根本区别。甚至说不好看的也许是书法,而好看的不是。
我是壹庸,途径贵贴。荣幸作答,不周见谅。
关于书法和江湖体的说法也是众说风云,喋喋不休,到头来书法也存在,江湖体也没有消失。只是书法感觉自己的站位很高,江湖书法只能流落街头。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
写字和书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写字漂亮就足够了,就能满足实用的特性,这个特性现在被落实到了硬笔字上。书法不能用漂亮来形容,书法研究的是美,这个美有内在的美,外部的美。
什么是江湖书法了?其实只是一个界定的东西,没有非常明确的限制。总的来说,没有取古,没有渊源的书法称之为江湖书法,这里所谓的古法和渊源,指的是书法发展史上留存下来的法度和规则。
书法也好,江湖体也罢,总之都是汉字艺术的特点,只是书法取法古人,江湖体自己的元素比较多而已,当然,总有人喜欢用江湖体这样的字眼来抬高自己,贬低别人,也有人高高站在书法的金字塔尖,来评判别人的东西。可能,也许,这就是有些人的权利罢了。
朋友们好!我是杨志勇!
今天我来解答一下何为江湖体。所谓的江湖体指的是没有笔法,恣意妄为,随意涂抹,说白了就是自由体。从来不临帖,或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粗略的临摹几次,就要出帖。信笔挥洒,好多人觉的这样痛快,以至未能有成。其实只有认真的研究名帖,刻苦磨炼,才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距。
至于你说:有的字很漂亮却被说成是江湖体,这其中有两个原因!
第一有的人对书法不了解,比自己人强一些,就觉得很好。一大部分人就是这样的认为的,我见过有一个女江湖,书法最多是入门,凭着厚黑学研究的到位,其字居然卖的很好。所以大众的书法审美亟待提高!
第二是有的人书法确是写的不错,但同行之间相互排斥,恶语相向:某某写的太差了,简直俗不可耐,等等…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所以任何事情不能一概而论,要一分为二的看。
以上是我个人的粗浅认识,希望对朋友们有所帮助。
所谓书法,是指毛笔字书写的方法。主要讲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分布等方法。
所谓江湖体,是指用毛笔书写时,没有用古代传下来的方法,而是自己随心所欲地写。
那么问题来了,古代流传下来的这些方法就是好的吗?我们能不能自己创新书写的方法呢?我们自己写的字到底是不是江湖体呢?下面我们一 一进行探讨。
一、古代流传下来的毛笔字书写的方法就是好的吗?一句话概括:流传下来的毛笔字书写的方法是指一代又一代人在用毛笔书写时,不断地探索发明或发现,又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不断检验、不断淘汰、不断创新,最后得到书法领域大多数人认可而形成的可行的书写方法。
这儿有三个要点必须要清楚:
第一、必须有书写的毛笔和墨水。
第二、书写的方法形成的时间比较长。
第三、书写的方法得到了书法领域大多数人的认可。
1、关于毛笔和墨水是什么时间才发明出来的。
墨水的发明比毛笔要早一些。
据说墨汁是周朝一个叫刑夷的人发明的。《述古书法纂》中写道“刑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
毛笔的发明,大家比较公认的祖师爷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将军蒙恬,也有人认为蒙恬只是用兔毛对毛笔进行了改良,但至今被誉为毛笔之乡的河北衡水侯店和浙江湖州善琏,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如同过年,家家包饺子,饮酒庆贺,纪念蒙恬发明了毛笔。
2、关于毛笔书法形成的时间问题。
大家可以看出,毛笔真正得到改良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也就是说以前要么没有毛笔,要么毛笔不好用,人们记录文字的方式是用刀刻。
即使只从战国算起,毛笔使用至今也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
3、关于书写方法得到书法领域大多数人认可的问题。
从出现毛笔到现代这一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人们不断地探索创新,将毛笔自然书写的特性充分挖掘,借助实物形象地表达出来,产生了“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折钗股”等等形象的用笔称呼,并且这些用笔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认可。
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在《论书》里写到:用笔当如“锥画沙”,如“印印泥”。“锥画沙”强调的是书写时犹如将锥子直立起来,在沙土上划过的痕迹,两边是拱起的沙垄,中间是沙沟,即“中锋行笔”的笔法。
什么是“印印泥”?它不是我们现在用的印泥,而是古代一种紫泥,在紫泥上加盖印章,以形容用筆要有力度,笔落实处。
“屋漏痕”据说是大书法家颜真卿提出来的。线条就像房顶上漏雨,雨水流在墙上形成粗细不一的痕迹,生动而自然。
“折钗股”说的是用笔的一种技法,钗原系古代妇女头上的金银首饰,质坚而韧。后被书法者用来形容转折的笔画,虽然弯曲盘绕,而笔质依然圆润饱满。
另外,卫夫人在《笔阵图》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撇”如陆断犀象”,“斜钩”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横折斜钩”如崩浪雷奔,“横折钩”劲弩筋节。
还有其他很多用笔的方法,都是实践中得到检验的,就不一 一举例说明了,书法的用笔是根据实物的运用形象地创造出来的,它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结晶,不是某一个人一时兴起创造的,所以才有了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的说法。
二、我们能不能创新书写的方法呢?我的回答是,当然可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创新书写方法的权利。但是,你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创新容易,但你创新的书写方法要得到大家的认可非常难,没有超常的天赋是很难创新出哪怕一个用笔方法的,古代不少书法大师一辈子可能也只创新出一个用笔方法的。
因为,创新不是凭空就能创新出来的,必须结合着自然现象,结合着实物去创新,让创新的用笔方法形象而生动。
比如:“公主与担夫争道”也是其中的一个著名比喻。据说唐朝的“草圣”张旭就是看到“公主与担夫争道”,才领悟了笔法。李肇《唐国史补》说:“旭言:始吾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
关于“公主与担夫争道”,黄庭坚《宋黄庭坚草书谈道章帖》有“公主家担夫争道”之说;苏东坡《书张长史书法》中说:“张长史见担夫与公主争路,而得草书之法。”《新唐书·李白传附张旭传》亦有“公主担夫争道”。
书法家黄庭坚认为它是一种笔力的平衡;周汝昌认为它是“两对矛盾的力的对立统一”;孙晓云认为它是一种“来回转动笔杆的用笔方法”;阮璞认为它是一种“一种寓平正于险绝之意趣”。
我以为,负重的担夫或公主的轿夫要协调一致地平安地从狭窄的小路上过去,就得做到双方人员身体向外倾斜以让出中部空间,避免身体碰撞,又要保持身体重心不偏移,不致于失重从小路上掉到一边的沟里。
从上面这个用笔的创新,可以看出,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支撑,还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三、我们写的字到底是不是江湖体呢?明白了前面我们讲的书写的方法是怎样产生的,以及我们自己有没有创新的能力以后,最后这个问题就很好回答了。
如果你是按照古人的方法去书写的,那就一定不是江湖体;如果你不管古人是如何写的,只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去用笔书写,既又没有科学的依据,更没有得到历史的检验,也没有经过大家的认可,那写的就一定是江湖体。
那如何才能按照古人的方法去书写呢?很简单,多临帖即可。临帖就要选经过大家认可的书法大师的作品,如:《九成宫醴泉铭》、《多宝塔碑》、《兰亭序》、《圣教序》、《书谱》、《自叙帖》等等。对临的时候,要认真领会书写点画时的提、转、折、顿、挫、蹲、驻、衂等笔法要领,要多多研究书法大师的用笔之法,结构之法,布白之法等,如果能够达到背临的程度最好。
如果书法的方法很难创新,那我们追求创新,创新的是到底什么呢?
个人以为,作为一个智商一般的普通人,我们创新最多的仅仅是字的结构、布白与作品的布局等,而不是书法的笔法。
那么如何去创新呢?我想,假如背临多种字帖,且写的能与原帖非常逼真,得其神,并且可以融合贯通,那假以时日,再与自己的个性相融合,自然会形成创新的个性书法。
而不能在初学时就刻意走捷径、盲目创新,否则,你练了一辈子,也是江湖体。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不喜勿喷。谢谢。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cba手游 提供的有的字很漂亮却被说成是江湖体,哪位老师能回答江湖体与书法的区别是什么?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