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瑞为何将五岁女儿幽闭致死?大清官为何七十岁纳小妾?
对海瑞,史家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尽忠如蝼蚁,尽孝似禽兽。”
以“蝼蚁撼大树”的精神尽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前半句算是对海瑞的一个肯定,但肯定的同时也有些许苍凉和可悲。海瑞对朱明王朝的死忠固然天地可鉴,但他一系列的死忠之举要么是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实质上是乱忠一气;要么是不顾现实的利害,忠着忠着就成了权臣打击政敌的一杆枪。
以“近乎禽兽”的方式尽孝,弄得整个家庭一团糟,这后半句就是对海瑞的否定和嘲笑了。
在海瑞生活的时代,官场中人多认为海瑞有“病”;当下的说法可能更客气、更现代一些,很多人认为海瑞是个“偏执狂”。
海瑞自己有强烈的儒家“圣人”情结,单就这一点看,海瑞的一生其实是失败的,的确算不上正常人。因为他不符合“修齐治平”的儒家弟子标准,更经不起儒家的经典拷问——“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前些天,弑母案很受关注,很多人都在讨论家庭教育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家庭教育的确是一个人成长的根。
在海瑞身上,这一点也很鲜明,他作为凡人的不正常,其根源来自他的母亲。
“清官”光环下的海瑞,很容易让人觉得他出身应该很贫寒。其实不然,海瑞生于官宦之家。据《海氏族谱》,海瑞高祖海逊之,明初任广东卫指挥使,正三品。曾祖父海答儿在琼山置下家业,祖父海宽曾任福建松溪县知县,父亲海瀚也是秀才------伴随明朝一百多年里,琼山海氏始终是当地的望族大户。
海瑞的人生拐点出现在他四岁那年,他的父亲病逝了,他那新寡的母亲谢氏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慈母”,而是一个严厉无生趣,刻板异常的恶妇。
谢氏对海瑞的教育,有着矫枉过正的苛严,她不许海瑞和别的孩子玩耍,“有戏谑,必严词正色诲之。”简而言之,她是用一种近乎自虐的方式在教育自己的儿子,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做个一尘不染的“圣人”。
这一点,在后来的海瑞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海瑞官越做越大后,按说谢氏一生守寡,又教育出了这么一个著名清官,应该被树为节妇的典型才对。但当时的官场对谢氏却没有好感,她过了八十寿辰后,海瑞的上司仅呈皇帝例行公事,给了个四品夫人衔,享受的只是普通官员亲属最基本的政治待遇。
当时的官场之所以不待见谢氏,一来是因为海瑞在大多数眼中是怪胎,二来是因为谢氏把海家搞得糟糕透顶。
老太太一点都不慈祥,跟她儿子一样偏执,在她心中,除了自己儿子好,剩下的什么都不好,她的这个样子令时论大为不满,均说她是个极不厚道的妇人。
但无论谢氏怎么不厚道,内心自我标榜为圣人的海瑞必须对母亲无条件地行孝道,于是,家庭悲剧就接二连三地发生了。
最极端的一个传闻便是说,当年海瑞五岁的女儿很饿,男仆给了她一个饼充饥,海瑞说男女授受不亲,你怎么能接受一个男仆的食物?你要是我的女儿,就应该饿死!
结果,这女儿饿了七天,真饿死了。
这个传闻是海瑞的一个政敌在奏折里写的,控告海瑞无故饿死亲女。具体细节可能有所夸张,但恐怕也绝非子虚乌有,海瑞以及谢氏,即便没有饿死亲女,亲女的夭折也应该跟他们的苛严有关系。
再说海瑞妻妾成群。
在这一点上,海瑞让人很困惑,甚至说人格有些分裂。一个标榜连两斤猪肉都吃不起的人,居然有“三妻两妾”,野史的说法更夸张,有的说是“七娶”,有的说是“九娶”。
是他人性的弱点在作祟,还是他骨子里留有望族大户的传统,没人说的清楚。
关于“海瑞尽孝似禽兽”,主要就是针对这个来的。为了在谢氏面前尽孝,在海家,谢氏永远是对的,他的这些个妻妾永远是错的,弄到最后,这几个妇人不是被休,就是上吊。
海瑞第一个夫人许氏,为海瑞生有两个女儿,嘉靖二十五年,因为婆媳矛盾被休。
二婚娶潘夫人,一个月,潘氏即被休弃,理由同上。
接着又娶王夫人,为海瑞生了个儿子后,自杀,理由除了同上,可能还有受不了海瑞病态的省吃俭用。
在王夫人自杀前十一天,海瑞的小妾韩氏早一步解脱,上吊自杀。
折腾成这样还没完,后来海瑞又纳了至少两个妾,一个就是问题中说的,七十还纳了个年轻漂亮的小妾“方艾”。
为此,当时有人就说了,纳妾是要钱的,收婢女为妾需白银五十两,讨一个妾需百两以上,一般需要三百两,另外还要付媒婆赏钱。
海瑞的钱哪来的?难道是不吃猪肉省下来的?
不怕死,清廉到令人发指的海瑞就这么需要女人?
总之,在女人这个问题上,海瑞离圣人很远,离禽兽很近。
二,海瑞女儿饿死是真的吗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号刚峰,琼山(海口)人。他历经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担任过知县、户部主事、兵部主事等职,为官清廉,不畏强权,惩恶除奷,在民间有海青天的称呼。青天可不是好当的:百姓依靠他,权贵仇恨他,后世高标准绑架他。海瑞的命运注定生前悲壮,身后苍凉。
可不是吗?看这问题问的“海瑞为何幽避五岁女儿致死?清官为何七十岁还纳妾?",海瑞为百姓拼搏了一生够累了,死后还要接受世代不公正的拷问,试问,这样的拷问良心何忍?
海瑞为何将五岁的女儿幽避而死?为了让海青天地下安息,笔者有必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声明一点,“幽避”一词在古代是对女人的刑罚,其做法是将女人的私处缝合,叫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题主用“幽避”一词,又往海青天身上泼了污水。
不只现代人无意之中往他身上泼污水,古代讨厌他的人更是千方百计地栽赃陷害他,迫害他。
海瑞的女儿是怎么死的呢?明代姚士麟的《见只篇》是这样记载的:海瑞家里清贫,五岁的女儿正在吃饼,海瑞问是谁给的饼你吃?”,女儿回答是男仆人给的饼。海瑞严厉地说,男女授受不亲,怎能随便接受别人的东西?你要是饿死才是我的女儿。女儿吓得大哭,不吃不喝,任家人怎么劝都不吃,直到第七天,竟活活饿死了。后来经文人们引用转载,这个故事就流传到了现在。虎毒尚且不食子,海瑞幼小的女儿心智未开,而受此残忍对待,比禽兽都不如,怎能配得起青天大老爷的称号?
然而查遍明史,未见相关的记载。海瑞生前惩贪除恶,怒骂皇帝,得罪权贵不少,若有逼死女儿之事,岂不诉诸朝堂,办他个虐待之名,踩在脚下永世不得翻身?姚士麟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文人,《见只篇》只是小说体裁,靠编些新奇特的故事吸引眼球。小说的创作手法,是采取一端生发开去。姚士麟在这里采取了海瑞对家人严的一面生发开去,加以创作,得出海瑞将女儿逼死的故事情节,从而树立起父女二人刚直的艺术形象,令读者唏嘘不已。姚士麟创作这个故事,原本是想歌颂海瑞的。其文末有一句结语:“非忠介不生此女也!”,海瑞死后,朝廷追封他为太子太保,谥号忠介。意思为不是海瑞这种忠直之人,岂能生出如此节烈之女?然而,这个故事却遗害无穷,让不明真相的后世之人,个个质疑海瑞的道德修为。
清官为何七十岁纳妾?海瑞是个苦命的人,四岁丧父,母亲谢氏含辛茹苦把他养大。年青守寡的谢氏,经历了没有丈夫的辛酸,领教了世态炎凉,因此对儿子的教育格外严苛:例如节俭、正直、坚持原则等。后来娶了媳妇,她又把对儿子管教的那一套用在媳妇身上。她认为不严则家不立,不严则家不兴。媳妇们在娘家接受的是宽松、慈爱的教育,到了婆家忽然面对严苛的婆婆,自然受不了。有时媳妇一句话过不了婆婆的耳,或者一件事做得不中婆婆的意,谢氏就要唠叨、训斥。海瑞是个孝子,母亲撑起这个家不容易,她受过多少苦,遇过多少欺凌,都历历在目,因此,他最不忍心忤逆的是自已的母亲。当婆媳争吵时,他总是站在母亲一边,规劝妻子忍让。但他不知道妻子没有他那么坚强,妻子长期遭受婆婆管控,又得不到丈夫的呵护,只好求丈夫休掉自已,或者自寻短见。
海瑞的第一个妻子许氏,生了两个女儿后被休。
海瑞的第二个妻子潘氏,结婚一个月被休。
海瑞的第三个妻子王氏,在他任淳安知县之前生子海中砥,在他任淳安知县之后生子海中亮,以后又生有一个女儿。其间海瑞纳妾韩氏。海瑞因不满嘉靖荒废朝政,迷信仙药,生活奢华,而上《治安疏》痛骂皇帝,被下死牢。就在这一年,十三岁和九岁的儿子相继去世,韩氏上吊自杀。一个月后,王氏也去世了。
公元1566年(嘉靖45年12月15日)裕王朱载垕(穆宗)继位,重新启用海瑞。海瑞上任后惩治贪官,打击豪强,平反冤狱,疏浚河道,兴修水利工程,推行一条鞭法。他的举措极大损害了权贵的利益,因此受到同僚的排挤。当权派高拱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急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多次暗中指使人对他进行栽脏陷害。海瑞无奈辞职返乡,闲赋整整一十六年。
仿佛老天爷故意考验大清官,他的子女相继夭折。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统观念中,无后是对祖宗不敬,并且只有坏人才应该断子绝孙。本来已对娶妻生子心灰意冷的海瑞,迫于以上两重压力,在众人的怂恿下,于七十岁高龄纳妾邱氏。邱氏为海瑞生了一个女儿,不幸在三岁时又夭折了。
万历执政后,再次启用海瑞。他秉性不改,仍旧惩治贪官,与老百姓作主谋利益。张居正怕他坏事,调他作了闲职。1587年11月13日,一代清官海瑞死在南京任上。由于他无儿无女,丧事无人料理,御史王用汲同情海瑞,亲自募集资金为他操办后事。王用汲来到他的住处,只有几把破旧的竹椅,床上挂着葛布(便宜但不透气)做的蚊帐。将他的遗体装船起运那天,“市民送者夹岸,酹酒而哭者百里不绝”。
结语海瑞的女儿并非他幽避而死,七十纳妾是不得已而为之。海瑞是难得的清官,生前过得异常坎坷,身后应该得到足够的尊重和敬仰,因为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三,海瑞 儿女
所谓“幽闭”乃是一种古代针对于女子的宫刑,以棒槌击打腹部导致其子宫脱落,另外就是用针线缝合私处,针对女子这一刑罚,称之为“幽闭”。海瑞如果真的对其只有五岁的女儿做这种事情的话,那么他不但不是一个好爹,还是一个变态狂。因此,这个词汇用的十分不恰当。
历史上传闻海瑞因为女儿吃了家仆之饼,而被海瑞责骂,并说出“你若是我女儿,就应该知耻而饿死”,最终小女孩关在小屋中而活活饿死。针对这件事情是真是假,模棱两可。如果真有此事,不论海瑞多么清廉,也是一个禽兽不如的冷血之人。我们现在往往刻意去褒扬这种人,亲人死了自己不管不顾反倒去“为别人服务”,这种事儿时常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还要大书特书,将其树立为典型。其实笔者真的不明白,一个连自己家人都不爱的人,真的能去爱别人吗?我想不会!
试想如果海瑞真的饿死自己女儿话,这是一件多么残酷的事情,要知道那个小女孩可以一口一个爹,在你面前玩耍,坐在你腿上撒娇的亲生女儿啊,五岁的孩子正是最招人喜欢的年龄。这么一个小孩子哪怕犯了再大的错,也不至于用这种极端方式将其饿死。当听到有人在我耳边说起此事,将海瑞视为人中楷模的时候,我往往一边点头认同,一边难免要说“去对他女儿说吧!”
海瑞用女儿的死换来自己的名誉,他纵然是个好官,但一定不是好爹。
当然,说这番话的前提是这件事情真的发生过,笔者情愿这件事是后人杜撰,而没有真正发生过。
至于海瑞七十岁纳妾之时,还是那句话,孰真孰假,未曾可知。在明朝,男子三妻四妾很是平常,就连那位万历首辅张居正家中也豢养家妓十多人,明朝出现很多浪漫主义的风月之文,大都于当时环境有直接关系。
一个七十岁的老清官,大半截身子都入土了,却还要“老夫卿发少年狂”,愣是在“七十古来稀”之时纳妾,想必娶过门,有那个心也无那个力,不过是为了面子,让其给自己养老送终罢了。
如果此时真的存在的话,那么海瑞一定不清廉,你要知道,在明朝纳妾需要大把银子,他还不只一个妾室,请问这些银子哪里来?
有人说,海瑞频频纳妾是为了延续香火,实则也没见到他家人丁多么兴旺,也许是生一个饿死一个也难说。
其实针对海瑞这种历史人物,也没有必要刻意编造故事来褒扬,他生活的年代已经远去,谁知道他那些故事是真是假,就算将他比做清官楷模又怎样?请问现在有几个人真正去效仿他、膜拜他?你或是又从海瑞身上得到什么好处,还是要学他饿死女儿的绝情绝义。活在当下,做好自己就是了,没必要去做海瑞的孝子贤孙。
四,海瑞为何罢官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些都是海瑞的政敌,在海瑞死后系统化污蔑他的卑劣做法。
我们来分析看看。
其一,说是男仆给了海瑞5岁女儿一块糕点,女儿接过来吃了。海瑞大怒,说女儿不应该吃陌生男人的东西,臭骂她一顿,于是女儿吓得绝食7天,由此就饿死了。
这个说法都是野史,比如明末野史笔记《见只编》之内,明史之类正史根本没有记载。
其实我们稍加分析,这也是荒诞不经的。
海瑞所在的明代,并不是今天的沙特。
就算是沙特,5岁小女孩也不算是女人,不是不可以接触陌生的男人,更别说自家的仆人。
就算是最保守的沙特富豪拉登,他家里也雇佣着男性司机,他的妻子可以和司机接触,交代需要购买的东西。
那么,明代更是比较开放,男女的防备哪里有这么严格。当时满街都是小家小户的女人做生意,成年女性都可以接触陌生男人,何谈一个小女孩。
这不符合当时社会的现状。
再说,5岁小女孩可能会绝食?从没有听说5岁小孩就自杀的(认为海瑞是回族,也是无稽之谈。海瑞家族的祖墓还在,随便去看看就知道根本不是回族墓地)。
这么小的孩子,哪里有什么自杀的意识?更不可能却绝食,她们饿了就本能的要吃东西。
所以,以上说法根本是无稽之谈,扯淡而已。
这种说法,稍微有智商的人都不会相信。
其二,海瑞七十多岁纳妾。
以上主要是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里的胡说八道。
《万历十五年》不被史学界认可为历史学术作品,被认为是一部介入小说和历史作品的东西。
期间,黄仁宇为了书的商业性,也就是好卖,故意引用了一些不靠谱的野史。
正常的历史学著作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孤证不取,也就是单方面的说法没有完整侧面证据可以验证的,不能当做历史看待。
黄仁宇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为了书能够有些爆炸性的观念,为了有人买书,故意这么做的。
80年的《万历十五年》有很多常识性错误,随后20年后黄仁宇又大幅度修改。
实际上,海瑞原配妻子许氏,生有2个女儿,因性格问题和无后,被海瑞休掉。
第二个妻子是潘氏,结婚没有多久又被海瑞休掉,原因不明。
第三个妻子谢氏和海瑞生活多年,生育两个儿子都夭折。后海瑞54岁时,谢氏去世。
可见,海瑞在54岁以后,就没有正妻,也没有儿子,只有几个女儿。
另外,海瑞还有2个妾。第一个妾是韩氏,在谢氏去世前后也死了。
剩下的是海瑞在晚年娶的邱氏。
娶邱氏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生儿子,延续香火和照顾海瑞。
海瑞娶邱氏的时候,已经没有其他妻妾,独身一人,也没有儿子。
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儿子是非常严重的事情,是对祖宗的大不孝。
海瑞也是古人,不能脱俗,也就娶了邱氏试图延续香火。
同时,当时海瑞也老了,也需要1个女人伺候他。
这种事情无可厚非,是海瑞个人的自由,在当年合情合理
海瑞虽然是清官,只是说他不贪污,不是说他就一定要穷的叮当响才行。
其实,海瑞是正三品的高官,即便退休也是有政府给予的养老薪资。
同时,海瑞在老家还有祖传的几十亩土地,也算是地主,并非穷光蛋。
那么,海瑞在人生中大体保持一妻一妾,晚年只有一个妾而已。这不但符合当时社会特点(当年只有穷人才是一妻),也是用自己合法收入,有什么问题?犯什么法了?
知道当时的官员是什么样?
首辅徐阶家族共占田24万亩,同海瑞同级别的官员人人都是三妻四妾。
五,海瑞的女儿为什么绝食而死
海瑞杀女之事,并无正史记载,但在明代的姚叔祥的小说《见只编》中作有叙述,但这种叙述带有很强的个人感情色彩,即作者对海瑞的看法,未必客观公正,但可以能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反应海瑞的性格。
小说中是这样写的。海瑞家中清贫,有一天看到五岁的女儿正在吃一个糕饼,便问女儿是谁给的,女儿说是老仆人给的。海瑞听罢勃然大怒,说一个好女子从小就要懂得不能随便接受别人给的东西,你身为我的女儿,宁愿饿死,也不可以接受别人的施舍。
他女儿小小年纪被这样呵斥,顿时吓得哇哇大哭,可能也是惊吓过度,不管别人如何哄她,再也不肯吃东西,七天之后,竟然饿死了。
如果单从这个记叙看,海瑞虽然是清官,但为人父母,简直是没有了人性,作为父亲哪能这样对待自己年幼的女儿?其实海瑞身上的这种处世矛盾,一直饱受争议。
海瑞,海南人,初入仕途是就任浙江淳安知县。他为官极其公正、清廉,穿布袍、吃粗粮糙米,吃的菜,也是自家的老仆人种的,生活作风可谓是标准的“君子”。
然而这种为官风格与生活作风,使他没有“官样”,基本的人情世故都没有,这让他的同僚颇为尴尬。比如当时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儿子,经过淳安县时,不知因何与驿吏争吵起来,他仗着自己的老爹是浙江总督,便把驿吏给倒挂起来,但也没有做其它的过分之事。
海瑞把胡宗宪的儿子捉起来后说,以往胡总督下来巡视各县,命令地方不要太铺张浪费,而目前这个为难驿吏的人,行装丰盛,一定不是胡总督的公子,于是便把他身上的金子全部没收,上缴国库,并且上报给了胡总督。胡总督得报之后,哭笑不得,极为无奈,但碍于海瑞的清廉之名,才没有治他的罪。
但不是所有的上司都如胡宗宪这么宽容,海瑞在官场毫无情面可讲,自以为刚正不阿就能所向披靡,他终究领教了官场的阴暗。
朝廷都御史鄢懋卿,出巡两浙、两淮盐政,一路上作威作福,不可一世,所到之处,贪污勒索,而各县令不敢不上献珍贵礼物。这海瑞自身清廉贫穷,又大公无私,都御史鄢懋卿到了淳安县,海瑞简单招待,粗茶淡饭,还宣说衙门狭小,容不下鄢懋卿这浩浩荡荡的兵马,重要的没有礼物进献。
鄢懋卿对海瑞的作风早有耳闻,基于官场表面功夫,将怒火收于心中,并表扬海瑞真乃为官之典范,堪称我大明之栋梁、楷模。但离开淳安县之后,海瑞即被降职,被调往湖北兴国州担任一名普通的判官。
海瑞断案,往往不重视证据、技巧,仅是凭道德伦理来决断,他的办案原则实在令人不敢恭维,看似合情,实际上有很多不合理之处。这原则是“与其冤屈兄长,宁愿冤屈弟弟;与其冤屈叔伯,宁愿冤屈侄子;与其冤屈贫民,宁愿冤屈富民;与其冤屈愚直,宁愿冤屈刁顽。”
海瑞为表忠心爱国,坚持自己的处事风格,买好棺材,向明世宗呈上他的《治安疏》,批评世宗皇帝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等弊端。
明世宗看完他的上谏,火冒三丈,要斩杀海瑞,并吩咐勿让其跑掉。可旁边的官员说,这海瑞向来有愚名,诀别妻子,上谏之前已备好棺材,家中奴仆也已解散,相信他也没有逃跑。明世宗念于这奇葩臣子确实是忠于朝廷,宽恕了他,但叹息他的不懂人情世故,因为皇帝也是人,也要食人间烟火,何况身为九五之尊,生活稍为奢华,也是正常的。
明穆宗继位之后,为树立威严和任人为贤的良好形象,他明知海瑞迂腐滞缓,不懂为官之道,但欲利用其公正清廉的名声,将其提为巡抚。
海瑞担任巡抚重职,满怀热情,一路惩奸锄恶,不管重臣微臣,不管大事小事,但凡有错,一律以国法处置,朝廷中的忠臣也罢,奸臣也罢,基本上对海瑞都有不满。
张居正主持国政之后,深知海瑞虽然清廉公正,但不懂施政要领,不懂人性事故,总以完美的“君子”自居,便解去他的巡抚重职,贬他至南京,给了他一个不痛不痒的文吏。海瑞去南京的路上,年老加上患病,客死他乡。
海瑞一生三妻二妾,第一任妻子许氏,育有二女。许氏认为海瑞既然为官,就得有官样,也得像个人样,如此清贫,如此迂腐,实在难以忍受,就经常责怪海瑞,海瑞大怒之下,休了许氏,她的两个女儿不久夭折。
第二任妻子潘氏,进海瑞家门仅一个月,就难以承受其性格与处事方式,争吵不断,海瑞将其逐出家门。
第三任妻子王氏,给海瑞生了两个儿子,彼时海瑞亦纳了一名小妾韩氏。不久,王氏去世,海瑞说是因病身亡,但很多人说王氏夫人是自杀。接着他的小妾韩氏上吊自杀,而他的两个儿子,不知道为何,亦夭折。
海瑞年到七十,已无妻无妾,膝下亦无子无女,族人劝其再纳一妄,以继香火,因此他再纳一妾,育有一儿,可不久,其妾身亡,那儿子活到三岁,也夭折了。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cba手游 提供的海瑞为何将五岁女儿幽闭致死?大清官为何七十岁纳小妾?(海瑞海女)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