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曹操、孙权及刘备,到底谁是维护国家的正义之师?

一,三国时期的曹操、孙权及刘备,到底谁是维护国家的正义之师?

个人观点:

是否为维护国家的正义之师?如果按照单纯以血统来论,那刘备帝室之胄应该是三国里比较正统,延续汉王朝江山。但是从维护国家统治角度出发,“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统一北方结束北方割据局面,确实对国家做出了积极贡献。历来权臣和奸臣很容易混为一谈,但是奸臣做的都是奸事(贪污腐败、祸乱朝纲等等),而权臣中却有部分行的确实是利国利民之举。虽然时代在变化,人们的评判标准也不同,但是人民的生活如何?却是最好的衡量标准。

一、东汉为什么灭亡?东汉晚期政权灭亡已是必然。

东汉自光武帝刘秀建立,虽经历了“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的大治之世,但后来宦官和外戚势力互相倾轧,进行了无休止的争斗乱政;这里也顺便提一下,东汉后期大多皇帝都是年幼继位,然后太后临朝,那太后必然任用自己信任的娘家的家族兄弟,这样外戚就开始掌权;然后皇帝长大后必然想夺权,皇帝就依靠自己身边的宦官铲除外戚夺权,这样一来宦官又开始得势。这样就陷入一恶性个循环之中。

朝政都是无休止的争斗,而且土地私有化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农民丧失生计来源。而朝廷更是腐败透顶,公开标价买官卖官,终于导致了黄巾起义爆发(黄巾军中很多都是贫民和饥民),黄巾军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占领了黄河流域许多地盘。而朝廷为了消灭黄巾军让地方州郡自行募兵守备。后来虽然黄巾起义被平定,但朝廷并没有出台好的抚民政策,朝政依旧腐败。地方武装势力也随之兴起,形成割据势力,中央对地方也就彻底失去控制。

二、曹魏实行的政策;

1、实行屯田制: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东汉末年,战争连年不断,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粮食短缺,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屯田制就是以屯田为目的而建立的一种制度。其中兵屯好处很明显,不打仗和操练的时候就去开荒种田,相当于充分利用劳动力。曹魏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每50人为1屯,屯置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不隶郡县。收成与国家分成:使用官牛者,官6民4;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屯田农民不得随便离开屯田。军屯以士兵屯日,60 人为1 营,一边戍守,一边屯田。曹魏屯田对安置流民,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了物质条件。

2、实行租调制: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每亩土地征收田租谷四升。每户征收户调绢二匹、绵二斤。户调取代汉代沉重的人头税,对农民有好处,也有利于大族豪强庇荫佃客。同时曹操更是加重对大族豪强兼并行为的惩罚。

3、从曹操时的“唯才是举”原则,到魏文帝官员选用上实行九品中正制。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九品中正制大体是郡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小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定品第高下,上报大中正;大中正核实后上报司徒;司徒再加审核然后交尚书选用。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中央,中央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九品中正制比起东汉末年外戚或宦官操纵仕途与单纯以封建道德为标准的“举孝廉”,无疑是一个进步。

4、大力兴修水利设施等,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并卓有成效。

三、蜀汉的兴起与消亡;

刘备在入蜀前,诸葛亮、法正等都说这里是“民殷国富,沃野千里,户口百万”。可见前期蜀汉经济和百姓生活确实不错,而且刘备入蜀后,由于诸葛亮出色的治理能力,整个蜀汉前期,百姓生活都是三国中最富足的,史载蜀汉“军资所出, 国以富饶”。但由于蜀汉数次起兵劳师远征,所以随着战争的推进,蜀汉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而曹魏和东吴却经济逐渐恢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己也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天下三分,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诸葛亮死后蜀汉宦官当道,加上后主“频出游观,增广声乐”,加大了皇室的支出,蜀汉大量人口逃亡他国。东吴使臣见到的蜀汉百姓是“民有菜色”,东吴的张梯就曾说“今蜀阉宦专朝,民劳卒弊,因危而伐,殆无不克”,预言蜀汉不久必亡。

四、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

魏(220年-265年):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建立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到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蜀汉(221年-263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炎兴元年(263年)十一月,魏将邓艾兵至成都,刘禅出降,蜀亡。

吴(222年-280年):起初孙权名义上依附于曹魏,并受封为吴王,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公元280年(东吴天纪四年,西晋咸宁六年)西晋灭吴,孙吴末帝孙皓投降,被迁往洛阳。至此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

西晋(266年—316年)司马炎于公元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新政权,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

古今多少兴废事,分合兴替,正如“你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也眼见他楼塌了。”

二,刘备是汉贼,曹操和孙权才是忠臣

我觉得是魏国曹操在位的时候,否则的话曹操早就可以称王称帝了,不必等到最后了还是丞相,在魏国天子虽然权力受限,但这是被剥离了政治和军事权力。其他帝王该享受的汉献帝也没有少。而且当时正处于乱世。曹操掌权的话有利天下尽快的统一,自古以来皇帝和宰相这两条线都是对头,所以我认为曹操才是最维护汉室的,而刘备在魏国曹丕即位后就即位了,更本没有去找汉献帝的打算,江东孙权更是早就有称霸一方的想法

三,曹操刘备孙权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

谢邀。

曹操、孙权和刘备是东汉末年争鹿的群雄中,笑到最后的人物,从三人前期表现来看,似乎都在维护东汉王朝,但程度轻重不一。


接下来,悦史君从三人的各个不同阶段,来说明这个表面简单、实际上很复杂的问题。

曹操是东汉大臣曹嵩的儿子,董卓进长安后,曹操拉了一支队伍,加入讨伐董卓行列,但很快就成了给自己争地盘。

后来汉献帝流离失所,曹操趁机把他接到许昌,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便利,曹操就处处以汉献帝为名,对外征战。

刘备是西汉皇族后裔,在打击黄巾军时起家,但一直在各个大军阀间摇摆,直到赤壁之战,与孙权联手打败曹操。

刘备的口号也是为汉朝,时时刻刻称呼曹操汉贼,给自己争地盘,但对割据一方的孙权相当容忍。


孙权接过父兄的衣钵,继续割据江东,他对东汉朝廷无感,只是跟刘备发生冲突时,才向曹操称臣,名义上是对汉。

曹操在汉献帝面前大权独揽,但他始终不称帝,在拿到足够多的权利后,明确把机会留给子孙,算是保全了自己汉臣的名分。

刘备在取得益州和汉中后,自称汉中王,后来曹丕称帝后,干脆以汉献帝被害,自己当了皇帝,这当然不是维护东汉,而是公开自立门户了。


孙权曾劝曹操称帝,在曹丕、刘备称帝后,都表示认可,这说明他根本就不在意东汉朝廷,最后也公开称帝。

综上,悦史君认为,曹操这个汉贼,才是最做足表面功夫的,刘备其次,孙权算是割据如一了。

四,三国演义中曹操,孙权,刘备的用人之道

刘备一生都为拯救大汉破碎的河山而奋斗,这是毫无疑问的正义之师。曹贼自私自利篡夺大汉江山才引起刘备的敌对,如果曹贼秉公救国刘备的将是他的得力助手,孙权也会效忠汉朝的。所以东汉末年世局动荡民不聊生是黄巾乱党导致的,三国纷争董曹二人是罪魁祸首。

五,曹操刘备孙权分别是什么国

从正史记载,只有曹操曹孟德才是在真正维护国家利益。

第一,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好还是奉天子以令诸侯也罢,总之曹操在世时,把献帝迎到许昌,让天子和文武百官总算不用颠沛流离,天子也有了该有的待遇。

第二,曹操曾经说过,如果不是自己,这世上不知道几人称孤几人道寡,这句话还真没错,曹操一辈子征战,平定北方,开荒屯田,让饱受战乱的北方慢慢恢复了元气。同时又派兵守边,多次打败企图扰边的胡骑。

第三,曹操终其一生最终没有谋朝攥位。反观刘备,在还没有探听清楚汉献帝是不是真的死了,就迫不及待的称帝。而孙权集团,长期以来就一直想的是偏安东南。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cba手游 提供的三国时期的曹操、孙权及刘备,到底谁是维护国家的正义之师?(刘备,曹操,孙权谁才是最好的领导者)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