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古第一文人:苏轼究竟有怎样的传奇人生?
要了解苏轼究竟有怎样的传奇人生,就不得不从苏轼出生的时代和家庭背景说起。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出身于四川眉山一个很有文化修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父親苏询是著名的古文家,苏轼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自幼勤奋好学,文化修养深厚,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二十一岁中进士,踏上仕途。
苏轼所处北宋年间,从表面看,北宋王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五代十国长期割据和战争,但北宋王朝始终没有强盛过,朝廷政策一直优赐功臣宿将,豪强巨宦肄意兼并土地,加重对农民的剥削,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加上北方辽和西夏不断南侵,造成内忧外患,为了固巩王权,神宗皇帝起用王安石雷厉风行地推行变法,而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有许多不同:他强调察乎民心,不赞成过于强化皇权;他侧重择吏任人,主张节用以廉取,他认为改革要稳步施行,自可徐徐,不可求治太速等等。正因如此,对王安石变法釆取了反对态度。也因此而受到新党排挤。熙宁四年冬,苏轼离开都城,出任杭州通判,至熙宁七年,移知密州,至熙宁十年,复移知徐州。两年后,又改知湖州,到任后,不久被御史李定等人以谤讪新政罪名逮捕入獄,(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经多方营救方免一死。
到哲宗皇帝继位时,起用旧党司马光等人,开始废除新法,苏轼被召还朝,升翰林学士。苏轼虽反对新法,但对抑制豪强,增强边防却是赞同的。他反对尽废新法,主张校量利害,参用所长,因此旧党也对他不满,又遭到排斥和打击。从元祐四年到绍圣元年苏轼第二次出任地方官,历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知府。
至绍圣元年,新党人物再度执政,但他们已抛弃了王安石变法的精神实质,专已打击元祐党人之能事,于是苏轼又成了他们打击的对象,是年四月以讥斥先朝之罪名贬知英州,未至贬所,又再贬惠州。绍圣四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又被贬至海南岛的儋耳,至到三年后徽宗继位,苏轼才遇遇赦北归,第二年便死在了常州,年六十六岁。
苏轼在政冶上既反对王安石的激进派,又不满司马光的因循守旧派,`一肚子不合时宜'在新旧两党的夹缝中受尽了挤压和迫害,因此可说苏轼的一生,是在新旧两党的漩涡中度过的。
苏轼虽然在政治上失意,却是文坛上一位非常杰出的文学家,在南宋文学家中,他的成就最多、最大。他的诗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词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同时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父子询、轼、辙三人)之一,散文与欧阳修号为`欧苏″。书法擅长行、草,与蔡、黄、米并称`宋四家″,又善绘画,喜画竹和枯木怪石,苏轼才华横溢,多才多艺,作品思想内容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世人喜爱。其著作汇为《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词选》、《东坡诗选》等。
苏轼的思想较为复杂,佛、道、儒三家杂糅。他自称`居士″精通禅学,喜与僧人来往。自幼喜读`庄子′热衷于道教养生之术……。苏轼很注意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在文坛上,他朋友之多,交游之广是很少见的,因此,他的诗文在他在世时就已广泛流传,影响巨大。
苏轼长期在地方上当官和自己的悲剧命运,深知民间的疾苦,他本着仁政爱民的准则,每到一处都能为人民做一些好事,政绩是很突出的,例如他在密州看到农民因饥困而弃子,便设法召人收养,由管府补助粮食,救活了几千幼儿;徐州任长,黄河决口,洪水抵徐州城下,他督率军民日夜防范,保住了全城百姓生命财产;二次知守杭州吋,先水患,后旱灾,民不聊生,他便请免赋税,并疏浚盐桥、茅山两河和西湖,变水患而为水利;即使晚年贬职南荒,仍努力为少数民族推广新式农具`秧马′,传播医药知识,积极解决广州百姓饮水困难等等。因此苏轼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喜爱。
附:以上是本人对苏轼的肤浅了解,在这班门弄斧了。相信朋友们对苏轼的探究更深更广,只为应悟空问答,勉为其难。
二,千古第一文人苏轼是谁封的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汉族,生于四川省眉山,祖籍河北栾城,他是北宋文学大师、书法名家、著名画家、也是古今美食大家。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一,书画成就卓著。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苏轼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他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 跌宕自然, 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
二,诗词千古绝唱。
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此词,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
三,散文纵横恣肆。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散文之所以能够享誉古今,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内涵的深厚,特别是他以其政治家的敏锐、哲学家的才思、文学家的天赋,于古代知识分子的复杂心态中弹奏出的博大深邃的儒家人文精神和积极的参与意识。
苏轼的散文不仅肯定并赞美人的价值,而且自觉颂扬理想的独立人格。在他青年时代的作品《屈原庙赋》中,对屈原人格美的高度赞扬,对屈原那横而不流、独立不倚的气节的由衷的敬佩,对屈原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为真理而献身的伟大探索精神的崇敬,都标志着青年苏轼已经树立起追求完美的独立人格的坚定信念。
苏东坡的《赤壁赋》,即是文赋中的代表性名篇。其构思精巧、立意高远、谋篇严谨、词采清丽,韵味隽永、气脉顺畅,卓立古今。
四,东坡美食传世。
苏东坡既是著名的文人学者,也是著名的美食家。东坡先生发明东坡肉之前,平民百姓很少吃有猪肉的菜,因为宋代对猪肉这一食材的做法还比较生疏,不知道如何处理,若是做不好的话会有难闻的腥臊味,他的《猪肉颂》:“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可以看出,苏东坡先生本来也喜欢猪肉,但他被贬到黄州时早已两袖清风,没有钱买羊肉,只能吃猪肉添一点荤菜,结果误打误撞创造出“东坡肉”这道美食。
以“东坡”命名的菜肴,还有“东坡肘子、东坡腿、东坡狗肉、东坡蒸猪头、东坡豆腐、东坡茄子、东坡羹、东坡甜藕、东坡墨鱼、东坡鳊鱼、东坡五柳鱼、东坡生蚝、东坡饼、东坡酥、东坡烧麦、东坡泡菜、东坡黄鸡粥”等,显而易见,就些都是苏东坡发明的菜肴。
生蚝是苏东坡在被贬到海南儋州的时时最喜欢的食物,入乡随俗的他挖掘出生蚝的美味,甚至还给他的儿子说,海南这边的生蚝特别好吃,你不要告诉朝中的官员们,省着他们过来跟我抢!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cba手游 提供的千古第一文人:苏轼究竟有怎样的传奇人生?(苏轼 第一人)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