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作之合"这个词的历史背景是怎么样的?
- 《诗.大雅.大明》:“文王初载,天作之合。”毛传:“合,配也。”意谓文王之妻太姒,乃天为之配合。后世遂以“天作之合”为缔结婚姻的贺辞。
二,天作之合的历史人物是谁
一、历史事实
天作之合出处是《诗经·大雅·大明》里的记载:“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
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商朝第二十九代君主文丁(商纣王的爷爷)忌惮于周部落的强大,尤其是周侯季历(周文王的老爸),用现在的话说,季历有一种功高震主的意思,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说,这样的人要么反,要么归隐,要么死。尤其是季历对周围戎狄部落大动干戈,不断扩张军事实力。文丁看不下去了,下诏命令季历到国都受封"牧师",成为西方诸侯之长,同时也把他软禁了。季历还是比较有骨气的,直接绝食死。
季历之子姬昌在家等着老爸升官的好消息呢,谁料传来的却是噩耗。这个梁子结得深了,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至此商周关系恶化。姬昌开始积极蓄聚兵力,准备为父报仇。
此时,位于商王朝东南的夷方也先后同孟方、林方等部落叛乱,反对商朝,商朝可谓是腹背受敌。
此时即位的帝乙(商纣王的老爸)为了避免东西两方腹背受敌,也为了修好因其父杀季历而造成商周两部落间紧张的关系,决定将胞妹嫁与姬昌,采用和亲的办法来缓和商周矛盾,稳定全局,希望唇齿相依的商周两部落之间彼此不计前嫌,亲善相处。
姬昌审时度势,认为灭商时机还未成熟,为了稳住商王,同时争取充足时间,只能把杀父之仇暂且忍下(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大丈夫能屈能伸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姬昌后来才能灭商成立周王朝),同意与商联姻。
此时帝乙的姿态放的很低,亲自择定婚期,置办嫁礼,并命姬昌继其父为西伯侯。成婚之日,西伯亲自去滑水相迎,以示其郑重之极。
周人自称“小邦周”,称商为“大邑商”,而今能够与商王之妹联姻,成了大舅子和妹夫,时人觉得是“天作之合”。此事史称“帝乙归妹”,一时传为美谈,商周双方皆大欢喜,商周重归于好。同时也为商朝的覆灭往后推迟了一段时间。
二、引用情况
后面历朝历代引用天作之合的意思如下:好像是上天给予安排,很完美地配合到一起。那时还不分男女,如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七回:“年长兄,我同你是“天作之合”,不比寻常同年弟兄”
三、现在最常用法
现代多用于祝人婚姻美满的话,如:今天婚礼上的新人真是郎才女貌,是天作之合的一对。
三,天作之合是谁的故事
天作之合是一成语,可是有两个故事,都源自于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是周文王,是爱情;一个是鲁惠公,是天意。
解释:合:配合。好象是上天给予安排,很完美地配合到一起。祝人婚姻美满的话。
出处:《诗经·大雅·大明》:“文王初载,天作之合。”
历史背景:西周初年,周7王联合西部八个诸侯,兴兵讨伐荒淫暴虐的商纣王,经牧野决战,一举灭了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贵族统治者为了宣扬自己的功德,用诗歌记叙一系列建功立业的大事。《大明》就是这样一部史诗,其中讲到周文王的天作之合。
传说商代末期,洽川的莘野村出了一位美女,是姒家的大姑娘,起名叫太姒。人们都说:“天上神仙是什么样儿,咱没见过,可这太姒,却真正是人间的仙女!”太姒不光长得美,还心灵手巧。远在西岐的周文王就打发使者来到洽川访查。使者无论是明查还是暗访,人人都夸太姒好,没有一个人说不字。使者回去—汇报,周文王心里非常高兴。但他担心使者的话里是不是会有夸大的成分,便决定亲自到洽川走—趟。最后两人互相欣赏,成为了夫妻。人们都认为文王和太姒是再好不过的一对,她们的结合是天意,夸赞他们是“天作之合”。后来人们在喜庆新婚的横批上总爱写上“天作之合”,就是从这儿来的。
真正的天作之合应该是后来的一个故事:
《春秋左传》一开篇,讲述的是鲁国君主鲁惠公晚年一段“天作之合”的姻缘:
鲁惠公(前768年-前723年在位)的元配嫡夫人是某位宋国君主的大女儿孟子。孟子没有生下嫡子就去世了,和她一同来到鲁国的陪嫁女声子做了“继室”。所谓“继室”,就是声子住进孟子的宫室,接替孟子服侍鲁惠公、管理后宫,但是她的身份仍然是妾,生的孩子是庶子而不是嫡子。后来,声子生下了庶长子公子息姑。
然而,就在距离去世没有几年的时候,年龄大概已有50多岁的鲁惠公干了一件违背“诸侯不再娶夫人”规定的出格事:他迎娶了宋武公的二女儿仲子作为嫡夫人。按照《左传》的说法,这段婚姻是神奇的“天作之合”:仲子生下来的时候,掌纹里能看出字,说这女子长大以后要成为鲁国君主的夫人。礼制再大也大不过天命,宋、鲁两国都积极促成这桩“天注定”的姻缘,于是仲子到了适婚年龄就正式嫁到鲁国,成为鲁惠公的第二位嫡夫人。
仲子嫁给鲁惠公之后,肚子非常争气,不久就生下了嫡长子公子允,此时庶长子公子息姑已经40多岁了。前723年,鲁惠公去世。当时太子允还是幼儿,无法行使国君职能,于是公子息姑担任摄政君(也就是鲁隐公),而尊奉太子允为储君,等待太子允成年后再将政权交还给他。因为鲁隐公不是真国君,所以前722年正式即位时没有举行即位典礼,鲁史《春秋》中也没有记载。
四,天作之合出自哪里
天作之合的意思是好象是上天给予安排,很完美地配合到一起,祝人婚姻美满的话。
天作之合的历史典故
商王文丁杀了周族首领季历以后,商周关系恶化。季历之子姬昌继位后,积极蓄聚兵力,准备为父报仇。此时,位于商王朝东南的夷方也先后同孟方、林方等部落叛乱,反对商朝。
帝乙为了避免东西两方腹背受敌,也为了修好因其父杀季历而造成商周两部落间紧张的关系,决定将胞妹嫁与姬昌,采用和亲的办法来缓和商周矛盾,稳定全局,希望唇齿相依的商周两部落之间彼此不计前嫌,亲善相处。姬昌审时度势,认为灭商时机还未成熟,为了稳住商王,同时争取充足时间,同意与商联姻。帝乙亲自择定婚期,置办嫁礼,并命姬昌继其父为西伯侯。成婚之日,西伯亲自去滑水相迎,以示其郑重之极。
周人自称“小邦周”,称商为“大邑商”,而今能够与商王之妹联姻,觉得是“天作之合”。
此事史称“帝乙归妹”,一时传为美谈,商周双方皆大欢喜,商周重归于好。
五,天作之合出自哪本书
商王文丁杀了周族首领季历以后,商周关系恶化。季历之子姬昌继位后,积极蓄聚兵力,准备为父报仇。此时,位于商王朝东南的夷方也先后同孟方、林方等部落叛乱,反对商朝。
帝乙为了避免东西两方腹背受敌,也为了修好因其父杀季历而造成商周两部落间紧张的关系,决定将胞妹嫁与姬昌,采用和亲的办法来缓和商周矛盾,稳定全局,希望唇齿相依的商周两部落之间彼此不计前嫌,亲善相处。姬昌审时度势,认为灭商时机还未成熟,为了稳住商王,同时争取充足时间,同意与商联姻。帝乙亲自择定婚期,置办嫁礼,并命姬昌继其父为西伯侯。成婚之日,西伯亲自去滑水相迎,以示其郑重之极。
周人自称“小邦周”,称商为“大邑商”,而今能够与商王之妹联姻,觉得是“天作之合”。
此事史称“帝乙归妹”,一时传为美谈,商周双方皆大欢喜,商周重归于好。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cba手游 提供的天作之合这个词的历史背景是怎么样的?(天作之合历史典故)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