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中国认为心是思考器官,为什么还是出现了「绞尽脑汁」这个成语?
古人说的“心”并不都是指“心脏”,而是也有“心思”、“心神”(比如:专心致志、用心险恶)之意。而“想法”是要用脑的,所以有“绞尽脑汁”这个词语很正常。
这事也不可太较真。这里的“心”字,只是个基本理念。在古时,心代表一个思想的理念,又比如肾,古人并不全指体内的“腰子“,同时也指生殖糸统。这都是广义的概念,古时印度佛家也讲“心“,佛家的《心经》,讲究修心立德。比如从前的人说”消息“二字,它可以指信息,比如说某人离家多年,至今无消息-…。也可指某种机械构造,比如说,“这东西(机械)里百消息很复杂,咱搞不慬。这“消息”,在这里指构造、零伴。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旧的语言或名词,现在已被淘汰,或搁置不用了,这都是正常现象。已故南怀瑾老先生以前也说过,人的语言大概每三、四十年就会有点变动,我想是真的,比如“然后“这个词,六七十岁以上的人,说话不常用。而现在有的年轻人,一开口就是“然后”,一句话下来就用四、五个“然后”,无“然后“就不成句子,这就是时代的演变,你注意过吗???
脑汁是靠息的元气冲动心脏冲上去循环供养的。心是做事的重点中心要做的事情,心无二用,一心一意。不是心脏之心,是心神。大脑只是信息储存器和信息传导系统,受命与息,决策在下怀,常说正中下怀。喜好行为是从下怀息里主导的。愿意不愿意都在其中。那么不愿意做的事也得去做是谁主导的呢?违心做事应该是恐惊肝胆所主导的。心神应是息充能量鼓舞心的精神去干愿做的事情
论心与大脑
谢谢邀请!大脑是分别,心是体悟。分别是向外求,体悟是朝内求。向外求的是知识,朝内求的是智慧。
大脑在分别的时候,看不见,摸不着。而心理的情感能看得见,摸得着。人如果干了不好的事,心就不安,脸会红,心会跳。道德在心内,法律在心外。
《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就是用大脑思考。《陆王心学》的:心外无理,就是用心体悟。知识与智慧不是成正比的,有时候知道的越多反而越糊涂。
《道德经》云: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用大脑去学习知识是在做加法,知识是越学越多。用心去体悟道就是在做减法,知道的越少就越接近道的智慧。庄子曰: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六祖坛经》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智慧,我们自己的内心本来就有,只是被尘劳淹没了。
所以说心是体,大脑是用。如道家: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德之得也。儒家:仁是义之体,义是仁之用,义之宜也。佛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是色之体,色是空之用。色是缘起,缘起性空。
谢谢邀请。我来回答。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与“脑”。
心与脑,哪一个是思维器官?这在现代医学成熟后,已经不是问题了。
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哲学家思想家,几乎一致认为,“心”是思考器官。
过去,缺少解剖学等现代医学理论研究作指导,所以一直认为人的思想和情感等都是心产生的。
而现在,已经证明心脏只是供给全身血液循环的脏器,对思想没有任何的帮助和作用。
但中国传统文化不这样理解。
从孔子到曾国藩,都认为是“心”。在他们论述中,不管是理论体系和用语,莫不如此。
如心性论思想是早期儒家思想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线索。从《孟子》《荀子》到新近出土的文献都显示,“心”与“性”,是他们各自文本体系、话语体系与理论体系的核心用语。
王阳明更是把自己理论定位在“心学“。
在哲学、思想乃至日常生活中的用词方面、如“心志”“心性”“心态”“用心”“虚心”等等。
但是,为什么又有用“绞尽脑汁”一类的词,来形容思考问题呢?
这就需要说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是中国传统医学和医药理论。
古人认为意识的器官是心,“心之官则思”。
甚至认为意思的器官是胆、是脾等,如“胆量”“脾气”等等用语。
这些观点,自然也折射到传统医学中。
但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也有“脑髓”“脑府”这类词。
从《黄帝内经》的论述可以看出,尽管认为,正常人体神志活动的进行和器官功能的使用,与心的主宰意义,还有五脏六腑效力的配合直接关联。
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对脑的认识与研究,毫无思考。
在《内经》中,就提出“脑髓”“脑府”的概念,并由此引发对其功能的理解。
这就已经涉及到,脑的功能正常与否,是与人体反应能力、听觉、视觉、神志以及全身状态相关等等这样一些领域。
中医学认识到的”脑”,与其他中医术语一样,是一个整体概念。
它的内涵是此器官与彼器官、此功能与彼功能之间互动互交的过程。
这里,实质上,就在解剖学意义上,确认了一个实体的“脑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心肾功能整合而成的一种概念中的虚拟“器官”。
随后,“脑心一体”的理念,似乎为更多人接受。
他们认为,二者经脉相连、气血相通、神明贯通,而且有机地可以整合起来。
既然脑是人体中枢,心为生命中枢。那么,二者相辅相成,主宰或支配人的智商、思考、意识和追忆等与物质相对应精神世界。
这实际上阐明:脑就是心,心就是脑,二者是合而为一的。
到了李时珍,尽管他的成就主要在药学方面,但他在解剖生理学方面,也有思考。
从解剖学上说,李时珍提出过“脾”,就是俗话所说的“联贴”,本来是有形之物,即现代医学中所说的胰脏。
但是,值得注意的,他又提出“脑为元神之府”,说人体的头部如圆形的穹窿天盖。
这是首次提到。
而且,他还设想,在“元神之府”,还有“泥丸之宫”,这是一身神灵所集中的部位。
这样的观点,在我国古代医学以心为全身脏腑的主宰的传统观念中,成为一个了不起的突破。
以后的一些医学家,对于大脑的功能,就有新的认识起点。
可惜的是,由于体制的原因,中国医学理论,在这方面,缺乏解剖学的实践与理论,没有更大发展。
到了18世纪中叶,瑞士人冯·哈勒(1708-1777)终于科学地论述了“思维的物质器官是脑”的理论。
我们也看到,几乎是同时,清代有位叫王清任(1768—1831)的医者,主张大脑才是思维的器官。
他著有《医林改错》一书。
但也仅限于此。
我们再回到“绞尽脑汁”这个词来。
中国传统医学有“脑髓”一词,而且进入汉语言的语库中,意思是“脑里的骨髓”。
这个词来源于中医学典籍《灵枢·经脉》,原文是“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刚刚提到的那位认为大脑是思维器官的清代医者王清任,他在他的《医林改错》中说到:“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
在这里,就是“脑浆”的意思。
由此可见,尽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认为心为思维的器官,但也有绵绵不尽的医者已经猜到,或感悟到,脑也是思维的器官,而且有“脑髓”“脑汁”这样一些术语,并构建了在此类术语之上的理论构架。
如此看来,用“绞尽脑汁”一词,也同用“费尽心思”这样的词一样,比喻形容逼近极限地思考问题,就不奇怪了。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cba手游 提供的古代中国认为心是思考器官,为什么还是出现了「绞尽脑汁」这个成语?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