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天师是谁?
最正宗的张天师是第一代张天师,也就是中国道教的实际创立者,东汉时期的张道陵。同时他也是古代名人中享寿最长者。
张道陵究竟活了多少岁呢?答案会惊讶得您打一溜儿跟头,所以这个谜团要随着他的人生历程慢慢地解开。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即公元34年,一个男婴在当时的沛郡丰县阿房村呱呱坠地了,这个孩子就是日后的张道陵张天师。张道陵的诞生可谓自带高大上特质,因为他出生的这个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他出生的这个村和秦始皇最爱的宫殿碰巧重名。
张道陵自幼聪慧过人,过目成诵,七岁时就能熟背道家巨著《道德经》,儒家的四书五经当然也难不住他。
长大后,张道陵离开家乡来到都城洛阳进入太学深造。太学是研究儒家学术的最高学府,汇集着天下最高深的儒学著作和最优秀的儒学大师,可是,张道陵对儒学的研读越深入,心底的幻灭感越强烈,终于有一天他抛下经书,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些书都无法解决生死的问题呀!
就在此时,朝廷给张道陵安排了一个不错的官职------江州令。这是一个别人求之不得的好机会,可张道陵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而是选择了去洛阳北面的邙山深处修身炼丹,探求长生之道。
张道陵开始修道事业时,在位的皇帝是光武帝刘秀的儿子汉明帝刘庄,佛教中“白马驮经”的故事也发生在明帝年间,也就是说,中国的道教和佛教几乎是同时起步的。
三年后,据说在张道陵修炼的地方,有白虎口衔玉符飘然而至,于是,张道陵名声越来越响,信徒越来越多。
公元75年,还未到知天命之年的明帝不幸驾崩,他的儿子刘炟继位为帝,这就是以章草流芳百世的汉章帝,章帝的寿命竟然还不如他的父亲,刚刚三十岁就含恨撒手人寰了,时值公元89年。
新继位的汉和帝只有八岁,垂帘听政的窦太后三次下诏请张道陵出山任职,并赐封他为太傅,冀县侯。但张道陵是真心要做隐士的,并非借此沽名钓誉,他对使者说:“请转告圣上,只要清静寡欲,无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要我何用?我志在青山之中!”
为了表明自己一心向道,不涉政事的态度和决心,张道陵离开了临近京城的邙山,带着几个徒弟一路南下去寻找他理想中的修道净土。他们先在如今河南南部的桐柏山待了几年,然后继续向南来到了一个山清水秀,环境幽谧的所在,这个地方就是贵溪县(今江西省贵溪市)的云锦山。
张道陵对云锦山一见钟情,就在山中结庐而居安定下来,然后就开始了青山碧水间
的炼丹历程。传说“三年而神丹成,龙虎出现”,于是,云锦山就成了后人熟知的龙虎山。龙虎山在张道陵心中的确是一个洞天福地,所以他在这儿一住就是三十余年,直到二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西游巴蜀传道。
据说张道陵入蜀时已经年逾九十了,如此高龄为何还要远行呢?一是他的身体康健,神采奕奕,根本无须担心受不了远行之辛苦;二是他“闻蜀人多纯厚,易于激化,且多名山”;三是“闻巴蜀疹气危害人体,百姓为病疫灾厄所困”,需要他的救治。
巴蜀诸山中,张道陵最喜爱的是成都西面不远处的鹤鸣山(又名鹄鸣山,在今四川省大邑、崇州一带),他在此定居后,开始了全新的传教历程。
张道陵在巴蜀地区所做的事情其实颇有些“细思极恐”的色彩。
张道陵四处云游,踏遍了巴山蜀水,秦岭南北,云游的过程中,他一方面画符驱邪,一方面传教收徒。张道陵发展信徒的方式既非常实用又充满独创性,他要求凡入道者须出信米五斗,付“天仓”以备饥荒和作“义舍”之用,“天仓”就是公共粮仓。
凭借着九十岁的鹤发童颜和深厚的道学修养,张道陵很快在巴蜀地区建立起二十四个宗教中心,即二十四治,道民定期在那儿学道,祭祷。
看至此处,有没有觉得张道陵的行事作为像极了后世领导黄巾大起义的张角,只不过他没有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而已。即使如此,张道陵创立的道教组织也已经被朝廷视为了反动会道门,请看《三国志·张鲁传》中的描述: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
但张道陵是一个“福大命大造化大”的不凡之人,他创立的道教尽管被封建政府定位为异端,却并没有给他自己和他的子孙带来生死劫难,他们都获得了令人羡慕的归宿,张道陵本人更是创造了古代名人中的长寿记录。
公元156年,张道陵在益州北部的灵台山(在今四川省苍溪县)撒手人寰驾鹤西游,如果按生于34年计算,他前后经历了
老老少少、大大小小十个皇帝,拥有着123岁(虚岁)的漫长寿命,这个数字可以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起道家始祖老子《道德经》中那句最经典的话: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体《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忆江南
二,第65代张天师是谁
(历代张天师的印信:阳平治都功印)
张天师就是张道陵,他是历史上第一代天师。
东汉末年根据汉中一带的张鲁就是张道陵的孙子。
“天师府”的传承的道教里唯一一个坚持把“天师”职务传给自家血脉的流派,正所谓“非我宗亲不能传”。
但是张天师的传承在元朝以前是很成问题的,因为元朝以前,尽管“张天师”一脉在皇室和民间都颇具声望,第一代天师张道陵更是被魏晋以来不少皇帝册封,比如唐玄宗;但是元朝以前朝廷并不支持“张天师”世袭,所以在元朝以前“张天师”传承,我认为从历史角度讲,问题很多。
比如目前介绍张鲁后人的史料,除了《三国志》以外,其他相关记载比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成书于元代,已经是“张天师”接受朝廷册封和供养,难免有“从后叙前”的嫌疑。
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说张鲁第四子张盛从曹魏初年就到龙虎山传道,但是从常理来说不太可能。
因为《三国志》记载张鲁以及家人是被迁居到邺城(河北安阳),而且张鲁本人葬在邺城,而张鲁的五个儿子都被曹操封为列侯。
这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第四代天师张盛官居曹魏列侯,要突然从邺城(河北安阳)千里迢迢跑到东吴所控制的鄱阳龙虎山传道,说难听点,这对于东吴来说,曹魏一个列侯跑到自己地盘传道,难道东吴不管?对于曹魏来说,这等于张鲁一个儿子叛逃投敌啊。
我个人以为天师道在南方兴盛和东晋衣冠南渡息息相关的,比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这些侨姓大族都信奉天师道,从这一点看,天师道也是衣冠南渡时渡江的。我觉得这种说法比较合理。
而且从历史资料看,魏晋南北朝时期“天师”也并非张氏特有称谓,比如寇谦之以“天师”自居,也没见张氏有什么意见。
综合来看,张氏应该是从东晋才开始侨居鄱阳龙虎山一带的,不过到了隋唐,张氏一脉已经很兴旺了,如敦煌出土的《献龙虎山张天师诗》里就很明确,至少在唐朝,张氏在龙虎山号称“天师”已经人尽皆知了。
到了北宋,宋徽宗时期,因为宋徽宗笃信道教,所以张氏一脉得到了很大发展,如张继先就被宋徽宗授予授“虚靖先生”称号。
到了元朝,“张天师”被元朝册封,从此传承就比较明确了。
明清是“张天师”极盛时期。
到了民国,“张天师”不如“衍圣公”,世禄又没有了,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也不得不亲自去上海、苏州一带开展道教教务活动。
(第六十三代张天师)
1950年代,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也去到宝岛,1969年在宝岛去世。
因为张恩溥之子去世更早,所以1971年由张恩溥堂侄张源先继任第六十四代天师。
不过由于宝岛当局对待“张天师”不如“衍圣公”上心,“张天师”任命与否完全是内部事务,宝岛当局是不插手的,所以目前在宝岛有四个人自称第六十四代天师。
第一个就是前面所说的张源先。
第二个是张美良,他自称是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的儿子,可是张美良被龙虎山张氏旁支的张道祯揭发,说张美良是张恩溥宝岛妻子与前夫胡某所生,根本不是张氏血脉,没资格继承天师。
第三个自然就是指出张美良原本姓胡的龙虎山张氏旁支张道祯,他也自称六十四代天师。
(图右戴眼镜者为张意将)
第四位名叫张意将,他也自称出身龙虎山张氏旁支,是清末赴宝岛的,他主张说因为张家主支出现问题,理应由他继承天师之位。
不过无论是大陆还是宝岛,政治层面没有任何机构出来承认谁是第六十四代天师,而且据我观察,两岸也没有兴趣去认证谁谁谁才是六十四代天师,估计宝岛四天师并立的局面还会持续下去。
对了,我还查到2015年张道祯状告张意将,所诉罪名大概是冒充天师之类,非常有意思。
最后,目前龙虎山天师府的工作由张恩溥留在大陆的二女儿张稻香之子张金涛负责主持。(鲁金涛改名张金涛)
三,张天师是谁
四,张天师是谁的徒弟
张天师就是张道陵,其本名是张陵,东汉时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张道陵是后世的道家对张陵的尊称.同时,张道陵是仙界中的"四大天师"之首. 张道陵传说是从北斗魁星中降地,并被授以蘅薇香草以护其身.他成年时传闻他"庞眉广颡,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他博通四书五经.河图洛书.天文地理.经维之密.后来,他在阳羡山中得到黄帝九鼎丹法,他仔细研读后,曾经在龙虎山炼丹三年,炼成龙虎丹.此后,他又西行去寻求仙境,机缘巧合他得到"五岳摄召万灵神龟秘文",经过刻苦修炼后,能够呼风唤雨,会各种仙法,尤其擅长驱鬼. 此后,张道陵游历四方,曾经在蜀地四川将八部鬼神.六天魔王一一铲除,由此一举以驱鬼辟邪成名于天下,被天下人尊称为张天师. 张天师在龙虎山创建道家门派正一盟,以<道德经>为修炼总纲,传道于天下.他们最著名的道法确实世代家传,从不外传.因此,龙虎山上道家正一盟的核心人物全是张道陵的后人.
五,张天师是谁的后代
张天师,又名“张道陵”,汉朝第一代天师,创立了道教史上第一个教团,奉老子为教主,《道德经》为教派的正典,教派最初称为“五斗米道”,因为凡是入教的人都需要交纳五斗米。
图为张道陵来源于网络
张道陵在早年是太学的先生,学识渊博,后来因为经常生病,就想着寻找求长生不老之术,便在各处名山大川游历,在一处名为云锦山的地方发现一奇书,照着书上的做法炼就了“龙虎神丹”,在炼的过程中空中忽现一青龙还有一白虎,张道陵便成了神人,云锦山也因此得名龙虎山。此后张道陵的法术也日益精湛,一天有神仙托梦给他让其下蜀中帮助百姓,为民分忧,张道陵便随即前往,在蜀中地区,张道陵尽自己所能救蜀中百姓于水火之中,因此受到百姓的拥戴,张道陵在此建立了自己的教团,取代了蜀中巫师的地位。据民间传说,张道陵在晚年时携两位弟子在青城山升天而去,其天师的位置传给了他的儿子张衡,就是大家熟识的发明浑天仪的人。
图为符咒来源于网络
经过几代的变迁,到第四代时即张衡的孙子张盛时期,将传道的中心点迁回到龙虎山,个代天师都在此自居,至此以后龙虎山就成了道教的祖庭。不同的朝代对于天师的称呼也不尽相同,最初的四代,都称为“天师”,第五代称为“虚白”,到宋朝时则为“守真”,到元朝称为“真人”,在宋代有好几位皇帝对道教十分痴迷,如宋真宗,宋徽宗,给道士们都以特别的优待,拨款让其修建庙宇。到元朝时期,“真人”竟官至一品,可见皇帝对道教的重视。至明朝时已为第四十二代复称“天师”,在朱元璋登基后,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六次上京觐见,恭贺朱元璋铸就丰功伟业,因为自称天师遭到了朱元璋的反感,我是皇帝,我就是天,你怎敢称天师呢,便让朱正常改号为“大真人”,赐官正二品,后面又改赐六品铜印。明神宗年间,因为大旱,请张天师作法求雨,但是没有成功,惹得神宗十分不满,天师的声望也每况愈下。到清朝时期,削减了拨给天师的预算,也不允许天师进京觐见,天师们只好自己在龙虎山上作法祈福。到民国年间风气开放,天师早已被人们淡忘,但是听说张勋复辟帝制,便马不停蹄前来祝贺讨封,可是复辟没几天就失败了,张天师又只好灰溜溜的回祖庭。说到底他们仍是一群封建迷信的教徒,靠着皇帝的赏赐过活,运气好便能飞黄腾达,耀武扬威,令人诧异的是,张天师竟然存在了一千多年,现在已传至第六十四代,在龙虎山有10个道宫,36座道院,是我目前最大的一个道教建筑群。
图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1.傅勤家著. 民国名家史学典藏文库 中国道教史[M]. 2016
2.李敖著. 李敖50年唯一自选集 传统下的独白[M]. 2012
3.丁振宇主编.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上[M]. 2014
郑笑薇,邵阳学院外国语学院16级本科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cba手游 提供的张天师是谁?(现在张天师是谁)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